POST TIME:2021-09-03 21:39
8月2日,新京報曝光了沈陽地區多家外呼公司,雇用數百名員工冒充官方客服,采取欺騙手段,忽悠用戶辦理話費流量套餐業務。當日下午,涉事公司承認下屬分公司存在“合作渠道營銷管理不規范、不嚴格”等問題,并稱“未能及時發現并制止”,責令整改,同時對相關單位及責任人進行嚴肅問責。
這些外呼電話到底有多瘋狂呢?調查顯示,有單個外呼公司每日就能呼出11萬通電話,這些電話主要目的就是套取驗證碼,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給用戶辦業務。除了話術誤導,很多時候甚至直接哄騙。這不僅對大量用戶構成長年累月的電話騷擾,如有的用戶甚至被外呼電話打到求饒,一旦被“忽悠”開通某個流量套餐,一年話費就可能多出360元。
驅使外呼公司把騷擾和忽悠用戶做成一項產業的,正是實打實的暴利。據粗略估算,僅此次記者臥底的其中一家外呼公司,一年營收就突破1.9億元,其給電信運營商貢獻的收入則可能達到驚人的6億元。
▲5月18日,在恒佳美達公司,上百名“客服”坐在格子間里外呼。新京報記者 韓福濤 攝
應該說,瘋狂外呼其實并不是什么新亂象,治理上也不存在模糊地帶。如早在2019年6月,廣西就查處過相關案例。2018年工信部出臺的《整治騷擾電話方案》也明確規定,要嚴格規范外呼行為,完善商業營銷外呼管理機制,不得營銷擾民。此外,近幾年,提高資費透明度,嚴禁虛假宣傳和價格欺詐,也已成為電信行業的治理重點。這樣的背景下,居然還有如此瘋狂,對用戶“怎么忽悠都行”的外呼存在,這無疑警示相關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織密治理之網。
外呼之所以如此瘋狂,與相關電信運營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外呼公司使用的后臺系統系當地運營商開發;外呼公司所依仗的海量號碼資源也來自運營商;甚至,用戶投訴到運營商的官方客服,也可能被擋住。對此,相關電信運營商恐怕不僅僅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未能及時發現并制止”這么簡單。
事實上,當地一家運營商的區域負責人就直言,外呼的存在是“因為公司需要收入”,“今年外呼比往年更猖獗,原因和公司收入不理想有關”。這背后的利益勾連可想而知。
▲要到驗證碼后,“客服”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擅自代替用戶簽名。新京報記者 韓福濤 攝
要徹底清除瘋狂外呼的土壤,離不開對電信運營商責任的壓實,從內至外堵住治理漏洞。因此,相關運營商及時回應輿論的態度固然值得肯定,但在瘋狂外呼這條黑產利益鏈上,一些地方運營商公司到底扮演著怎樣的不光彩乃至違法角色,尚需徹底厘清。
這不僅關系到消費者的權益,也關系到“提速降費”改革的成效。尤其是在國家對電信業務規范程度日益提升的當前,要警惕部分運營商把“野路子”操作寄托在“外包”之上,以試圖逃避監管,竊取改革紅利。
換言之,個案需要一查到底,嚴肅問責。而長久以來運營商與外呼之間的畸形利益鏈,更需要被徹底斬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