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為我們構建了一個新世界,或許這個不雅觀點的出處已經無從考證,但站在新世界的起點,全球許多國家都對AI充滿了憧憬與巴望,尤其是“深度學習”獲得突破之后,創業者和投資者的情緒愈發高漲。
然而外界對人工智能的討論一直未能走出“雷聲大,雨點小”的境地,專家們高談人工智能的頂層設計,巨頭們謀劃了一個又一個科幻般的場景,創業者們也在積極蹭熱點抓紅利,以及不停冒出的人工智能威脅論、失業論等等。只不過,人工智能不是洪水猛獸,更像是一場漸進性的顛覆。
人工智能并不遙遠
大眾對人工智能的認知,可以追溯到《I, Robot》、《終結者》等科幻電影,亦或是智能音箱、無人超市、自動駕駛等新近興起的概念,盡管只有小部分科技極客成為嘗鮮者,卻也預示著人工智能從神壇走向生活的趨勢。事實上,人工智能的滲透遠非如此。
早在2011年的時候,和iPhone 4S同時表態的還有蘋果的智能語音助手Siri。一家誕生于2007年的創業公司,被蘋果以2億美金的價格收購,隨后蘋果與彼時全球最大的語音識別廠商Nuance合作,具備語音識別功能的Siri 橫空出世。不過在2011年還鮮有媒體提及人工智能的概念,Siri也被傳統的定義為虛擬個人助理。
但在Siri的競爭者或者效仿者身上,“個人助理”的角色發生了些許轉變,典型的就是微軟小冰,在發布之初便被冠以“人工智能朋友虛擬機器人”的名號。如今流行的亞馬遜Alexa、GoogleAssistant、微軟Cortana,乃至阿里的AliGenie、百度的DuerOS等早已被徹底打上了人工智能的印記,并藏身于手機、手表等智能終端。與此同時,蘋果也邀請巨石抖森為Siri拍攝場景廣告,并在全球范圍內投放,無非是為了改變用戶對Siri的既有印象,在這場以“人工智能”為旗幟的競爭中增加幾分成功突圍的勝算。
無獨有偶,人工智能也在逐漸改變互聯網已有的產品形態,好比瀏覽器這一最“古老”的互聯網產品。或許曾經讓微軟忌憚的網景瀏覽器已經不為人所知,可瀏覽器的產品定位在20多年來并未做出素質上的改變。
人工智能的應用似乎是瀏覽器的又一轉折點,從國內主流的手機瀏覽器來看,QQ瀏覽器、UC等開始嘗試內容整合,效仿今日頭條進行內容的算法保舉,好比針對差別用戶的內容需求和愛好,推送個性化的資訊內容;搜狗手機瀏覽器直接上線了“智能翻譯”的辦事,涵蓋語音對話翻譯、AR實時翻譯、拍照翻譯、文本翻譯等,滿足用戶在差別場景下的“翻譯”需求。不難發現,從基礎的語義分析、深度學習到語音識別、圖片識別、AR等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已然成為瀏覽器發展的新標的目的
除此之外,人工智能還有很多感知并不那么明顯的應用。好比搜索引擎的智能化,早期的搜索無非是更加準確的“所搜即所得”,如今的搜索引擎開始涉及更多用戶行為的跟蹤和學習,在搜索結果上有更多的聯想,同時也進一步豐富了商業變現的方式;再好比智能手機廠商紛紛主推的拍照功能,面部識別、動作識別、算法美顏等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十分成熟,美圖、OPPO等手機廠商無不在營銷策略上加入人工智能相關的話術。
一個不為大多數人所關注的是,人工智能在反垃圾技術上的應用。從電子郵件到BBS到博客,再到微博、微信等移動社交工具,互聯網的發展史也是網絡社交的紀年史。只是早期郵箱、論壇的反垃圾還停留在關鍵詞過濾階段,后來出現了貝葉斯過濾、膚色識別等算法來應對“圖片類垃圾”,但在短視頻、直播等新的內容載體上,人工智能的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神經網絡學習等早已廣泛應用。
正如來自谷歌的吳軍博士所說“人工智能的商業化就是看它是否已經深入到‘黃賭毒’這種人類最基本的訴求中”。一語成讖,被神話或者妖魔化的人工智能也正在尋求商業上的厘革,而機會已經悄然來臨。
可怕的是場景重塑
人工智能的發展始終有兩條路線,一個是技術上的,包孕理論、頂層設計、算法研究等;另一條是商業化上的,也可以說是應用上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前兩次人工智能浪潮中,技術始終凌駕于商業之上,而在這次人工智能的發作中,商業化開始與時俱進。
把人工智能當做一個新事物,然后暢想其商業化前景,或者描繪出一個嶄新的世界,難免有些霧里看花的感覺。可如果將人工智能視為一場漸進性的顛覆,似乎更夠感知到人工智能對于商業場景乃至商業結構的沖擊,這里有三個例子。
首先是語音交互。國表里的科技巨頭們幾乎全部涉足于此,背后的野心絕非是更智能的語音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