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2 年 8 月 30 日,互聯網上最常用的一個復合詞首次進入公眾視野。當時,一名 16 歲的年輕人希瓦·阿亞杜拉 (Shiva Ayyadurai) 獲得了計算機程序「EMAIL」的版權。而這一名稱是「電子郵件」(electronic mail) 的簡寫。
今天是電子郵件誕生 35 周年的日子,我們想在今天借這個機會為大家回顧一下電子郵件的歷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哪怕終有一天它會被更新的通信方式取代。同時也想與大家做個討論,電子郵件時至今日,是到和它說再見的時候了嗎?
電子郵件的發展史1982 年,「email」這個單詞第一次出現,同時電子郵件的第一個重要尺度也出臺了,這就是 SMTP(簡單郵件傳輸協議 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它是第一個基于互聯網基礎傳輸電子郵件的尺度,時至今日它還在被人使用。
1983 年 1 月 1 日,ARPANET 正式使用 TCP/IP 取代舊的網絡控制協議(NCP,Network Control Protocol),從而成為今天的互聯網的基石。
從 80 年代中期開始,電子郵件被廣泛使用。我國發出的第一封電子郵件就在 1987 年,是由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發送到德國的。
1988 年,世界上第一個商用郵件系統 Eudora 出現,發明者是美國軟件工程師 Steve Dorner。
1990 年,HTML 格式的郵件出現,除了文字之外,我們也能在郵件中看到圖片了。
1992 年,MIME 協議(多用途互聯網郵件擴展,Multipurpose Internet Mail Extensions)誕生,它擴展了電子郵件尺度,使其能夠支援更多種形式的內容。也是在這一年,微軟在 MS-DOS 系統上,推出了 Outlook 郵件應用。
1996 年,世界上第一個以網頁為基礎的郵件應用 Hotmail 誕生,然后微軟不才一年花了 4 億美元買下了它。
……
是時候和電子郵件說再見了嗎?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已有超過 60 億個電子郵件賬戶,每小時發送的非垃圾郵件的數量超過 30 億封,現在一般的工作人員每周需要花費 13 個小時用于閱讀和回復郵件。雖然電子郵件已經發展了三十多年,但它的體驗還遠遠不夠完美,電子郵件很難辦理,并容易造成廣泛的「電子郵件焦慮」,有些人會按期的刪除郵箱內的所有內容,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重新接收郵件。

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加之電子郵件的體驗還不夠完美,有些人認為電子郵件的主導作用將會消失,電子郵件也正在經歷著各種其他形式產品的挑戰,好比社交應用,協同辦公軟件和無數其他在線通信工具。
未來電子郵件是還會繼續在我們的生活中飾演著重要的角色,,還是會被新時代其他的產品所代替,還是會出現其他的狀況? 歡迎大家在留言區中說出本身的不雅觀點并進行討論。
PS:目前對于世界上第一封電子郵件的誕生有多種說法,有人認為 Ray Tomlinson 第一次使用「@」去分開用戶名與主機名,發送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封電子郵件,還有人認為計算機科學家 Leonard K 發給他的同事的一條簡短消息是人類的第一封郵件,還有一些人認為「email」這個單詞的第一次出現才標識表記標幟著電子郵件的誕生。
對于世界上第一封電子郵件是何時誕生的,如有大神知曉具體的情況,同樣歡迎在留言區中進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