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 90 年代至新世紀之初,好萊塢大片、韓國偶像劇、日本動漫和中國武俠并稱,構成了一代人的文化回憶,不但一部部作品在時間沉淀下成為經典,更重要的絕非現在一言分歧就“圍剿”的偏頗。
不過歷經百轉千回,當年盛況早已不復往昔。
除了韓國偶像劇相對連結著更新換代的良性發展之外,好萊塢續作接連馬蹄失足、遭人詬病,難掩創意枯竭之說,而我國對武俠的探索則是“矢志不渝”地踏在翻拍道路上,但結果總是不盡如人意,如今影視行業的風潮更是早已轉向披著古裝仙俠、魔幻外衣的愛情情景劇,所謂俠義成了過時之物。
別的日漫也是如此,火影、海賊王、柯南以后,基本沒有超越這些前作的現象級作品,行業內更是面臨著倒閉風潮漸起、人才青黃不接的難題,簡言之,整個動漫產業不只是停滯,更像是萎靡不振。
文化風潮曇花一現,無可厚非,不過如此種種,似乎都預示著黃金時代過后整個行業的疲軟。尤其是日漫在全球文化產業的地位,是否會隨著業內局勢變革而產生動蕩?我國是否可以借此時機增大國漫的影響力?甚至是通過插手日本動漫市場,為國漫尋得新的生機呢?
神作完結,動漫大國今何在?
產業鏈、人才、佳作是日本屹立于動漫大國地位的根基,然而時至今日,這三者都有了受損的傾向。
首先從行業整體形勢來看,據日本動畫協會于去年 9 月發布的《 2016 動畫產業陳訴》顯示, 2015 年日本動畫產業市場規模達到 1 兆 8253 億日元(約合 1184 億元),同比增長12%,成功創下歷史新高。但是這種增長的主要來源是海外授權,而非本土市場的刺激。

比擬海外銷量達 2569 億日元,較去年激增78.7%,占 2015 年動畫產業的32%,日本國內的動漫銷售額基本上算是節節敗退。在動畫視頻和動畫商品銷售額方面,較 2014 年別離下滑9.1%與11.6%,減少了 93 億日元和 758 億日元。其中新作TV動畫 233 部、續作動畫 108 部,總數量比 2014 年增加 19 部,但是續作數量是日本動畫史上最多的一年。
僅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兩個關鍵問題,一是缺少本土動漫行業的發展動力,海外利益更有可能是短暫現象,未來形勢仍然不容樂不雅觀。二是續作動畫達到歷來極值,透露出創造力減弱和行業守舊之風盛行的現狀,這也是佳作難尋的原因之一。
由動漫制作、播放再到衍生品開發的完整產業循環鏈,曾經是日本坐上文化強國地位的最大功臣,不過現在這條產業鏈正在漸趨崩壞,并且上下游公司面臨業績大幅下滑或者破產風險,更印證了模式僵化、負重難行的弊病。
本年 6 月 30 日,日本動畫制作公司Artland頒布頒發破產,這一前身為 1978 年的老牌動畫工作室,旗下擁有《蟲師》系列與《家庭教師》等知名動漫版權,最后依然逃脫不了負債倒閉的命運。
在此之前,影響力更大的AIC、Manglobe、Studio Fantasia也是接連倒下,尤其是動漫行業的先鋒力量株式會社GONZO,即使經過多次拯救,還是被傳出隱瞞債務高達23. 05 億日元的負面消息,不但將接盤俠旭通廣告公司坑得很慘,也顯示出債務危機下的行業亂象。
無獨有偶,動漫制作公司處境艱難,自然會直接影響到人才的培養。差別于以前的師徒制傳承,行業的高速發展致使人才培養量產化,形成了以自學、科班出身和公司培養為主的機制。但是大學式或專科式皆帶有教育制度自身的一些弊病,而公司培養似乎狀況更糟,受限于行業競爭環境日益激烈,維持日常運營已經實屬困難,再加上,挖墻腳現象頻發,公司更不肯意花費過多的精力來進行大規模的專業人員培訓。
最關鍵的是從業者工作強度大、待遇卻愈加下降的行業環境,很容易造成動漫公司人才流失,從而最終導致當前人才流動停滯,也就是想進入的可能未入流,已經成才的人卻留不住。甚至長遠來看,若這種現象長期持續,陪同著老一輩動漫大師的退休或衰老,日漫或許真的要面臨后繼無人的致命問題。
以上種種問題給行業帶來的直不雅觀表示就是佳作難尋,我們可以看到,日本已經很久沒有誕生像火影、柯南這樣的長篇巨制,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啃老本。別的新作更是經常出現斷番、爛尾或是內容壓縮的現象,就像前段時間的《進擊的巨人》,時隔四年僅僅有 12 集播出,構架世界才開始緩緩露出一角,就因為制作經費緊張,改為下年續播。
由此,不禁懷疑,當年的動漫大國又能維持多少年的驕傲?
新舊對抗,是否預示著行業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