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消息,億萬農民的福利又來了!
剛剛,國家發布了重磅信號!
國家發改委等七部委近日聯合印發了《關于印發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創建工作方案的通知》,部署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的創建工作。
文件提出,要探索多種產業融合模式、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培育多元化產業融合主體、激發產業融合發展活力,健全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這個方案還提出:2017年建100個示范園,到2020年要建成300個,統籌利用各項涉農資金支持示范園符合條件的項目建設,并以示范園建設為抓手,帶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的確,農村產業融合和規模化已成為農業轉型加速的重要推動因素。農業行業的機會不斷涌現,在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大力支持農業的政策背景下,大量社會資本涌入農業領域。
農業,似乎也在經歷著房地產行業由“分散”向“集中”轉變的過程。
下一步,國家將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把農業與工業、服務業交叉融合發展,讓農業更來錢、農民更有錢、農村更繁榮!
換句話說:未來,農民不一定進城,只要你有本事,在當地同樣可以施展手腳賺大錢!
二、“三權分置”: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又一農村改革創新
去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三權分置”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創新,為農民增收提供了制度保障。
加快放活土地經營權,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是實施“三權分置”的重要目標之一,通過“農地農民有,農地農業用”的制度安排,可以更好地促進規模經營和現代農業發展。
多項舉措保障新型經營者權益,農民增收有了新路徑和制度保證,農民進城落戶無須退出土地承包權。
什么是農村土地三權分置?
所謂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就是所有土地的所有權歸集體,農民擁有土地的承包權,可以自主經營種植不違反國家政策的作物。后來,隨著進城務工的農民把承包土地出租、轉讓給其他人。
受讓人不擁有承包權,而是一種經營權。這樣,就有了三種權利,即歸集體的土地所有權,歸原農戶的承包權,以及歸實際經營者的經營權。為了順應農民保留土地承包權、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意愿,國家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實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并行。
實行“三權分置”后,土地可以作為要素要流動起來,集中在農村能人手里,搞現代農業和規模經營。這樣,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就有了基礎,農民收入增加就有了新的制度保證。
三、中國未來30年,農村或將成為奢侈品
1、空心村為中國鄉村帶來希望
中國鄉村逐步變成空心村,外出上學、務工,年輕人和文化人流向城市。三十年后,再回到鄉村土地上的主人不是曾經走出去的農民,而是從城市奔向農村的大學生和工人。
2、農村會變成新的人類家園
30年后,種田或將成為最好的一種生活方式。隨著高速、地鐵、交通、互聯網、物流網的異軍突起,傳統生活方式將逐步消失。農村將成為家園、是生活和享受的地方。
3、村長比市長更有榮譽感
30年后,鄉村不再是5000到8000畝地的范圍,村依然在,可能有很多改為莊園與農場,農業機械化程度達到60%。莊園的面積可能在5公頃到15公頃之間,村里居住的絕大多數是有文化有錢的市民,他們都在村干部領導下。
那時,城市生活指數比農村差3—4倍,中國正式步入“農民問題”轉入“城市問題”的時代。
4、一產(農業)時代的到來
30年后,是中國5000年文明史以來最重要的歷史時期,農業進入生態與科技、自然與工業化融為一體的"一產時代的到來",傳統的農耕用具在20年中就基本用不上了。
5、“以人為本”改為“以人和自然為本”
從人的基本要求來看,“食”,在田園鄉村絕對重要,蔬菜基本是有機蔬菜,又開始從有機蔬菜追求本地和原種食品。“住”,開始從內心世界關注土壤,開始把土壤與樹木視為自己的孩子,把它們看成有生命的物質。
三十年之后,鄉村將是未來中國人的奢侈品,中國鄉村正如今天的城市讓人們向往,城市或將會成為問題與破壞的代名詞!
四、時代在變,農村也在巨變
曾經的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
現在的農民:一鼓作氣,收割田野
告別機車轟鳴的喧囂,告別車水馬龍的擁擠,告別難以企及的房價,告別真偽難辨的食品,回到小山村承包一大片地,當一個現代化農民。
五、對不起,我要辭職回農村創業了
未來可能會出現這樣一種尷尬的境地:留不下的城市 回不去的農村。你是愿意留在城市,還是回到農村?
制度破冰已經開始,資金已經涌入,這一切告訴我們,在中國做農民要趁早了!
農民的身份正在發生變化: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首度出現了“職業農民”的字樣, 而2013年,“家庭農場”又成為中央一號文件的主題詞。農民的結構也在發生深刻變化,“農民”將成為有錢人的職業,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將面臨更換淘汰。
正如世界級投資大師詹姆斯·羅杰斯說的那樣:未來20年,最賺錢的行業不是做房地產,或是做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