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互聯網公司進軍影視行業迎來新高潮。今年2月,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回歸后宣布成立小米影業。而彈幕視頻網站bilibili也聯合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SMG),合資成立嗶哩嗶哩影業有限公司,致力于針對90、00后下一代用戶的影視投資和IP開發。今年1月,聚美優品也宣布成立影業公司聚美影視,第一部作品《溫暖的弦》已開機。
我們知道國內互聯網三巨頭早就開始以各種形式涉足影視行業,比如阿里巴巴在2014年6月以正式收購的形式成立了阿里影業,此后阿里影業以投資的形式出品了《親愛的》、《心花路放》等多部電影。2014年,愛奇藝宣布正式成立愛奇藝影業公司,同年,優酷土豆也成立電影公司合一影業。BAT中最晚成立影業公司的是騰訊。2015年9月,騰訊成立了企鵝影業和騰訊影業兩家影業公司。當然有些互聯網企業走的更遠,比如樂視。樂視不僅在2011年就創立了樂視影業,在去年,樂視影業還以2億美元的戰略基金在洛杉磯成立子公司,開辟好萊塢市場,建立了北洛硅線,并在美國電影交易會AFM期間公布了“6+13”的重磅全球化項目,確定研發+合拍的這種面向全球化市場的項目運營。
業內一直有種說法就是互聯網巨頭切入電影市場,是狼來了,會改變甚至顛覆整個電影產業,事實真的如此嗎?
互聯網公司涉足電影的關鍵詞:IP價值、流量入口、擺脫內容依賴、業務融合、新的增長空間
前面梳理大致看出,國內互聯網公司但凡進軍影視行業多少與自身的視頻業務沾點邊,或者寄希望達成電商與影、視頻等業務的交叉導流與用戶轉換,類似聚美影視可能就是這種情況,或者為自身的視頻網站帶來更多的付費內容與二次封裝解讀與二次傳播,也就是IP的衍生價值開發。視頻網站這些年來,買劇買影視版權導致整個行業陷入惡性循環,受困于高昂的內容版權之苦,于是又走自制劇的路子,到目前再投資或最后成立影視公司,目的在于擺脫對內容版權的依賴,從而降低內容版權成本。
其次是互聯網公司需要擴張自己的產業鏈,尋找新的增長空間擴張業務版圖來抬升估值或者給投資人畫餅,這兩年來國內互聯網公司進軍影視行業,言必談IP造概念就是這種情況,而中國電影產業正在高速增長,2015年中國電影總票房達到440.69億元,呈現指數級增長,2016年這種勢頭還在持續,手頭有大量資金和資源,又有播放平臺或者手握大量用戶資源的巨頭想不覬覦這塊蛋糕都難。
從樂視、小米到BAT,當一線互聯網公司都在向傳統的電影產業進行擴張滲透的時候,某種程度上可以推動自身視頻播放平臺,游戲,文學等多個環節的融合與對接,再根據自身用戶興趣與相關分布等大數據來對用戶進行“畫像”,支持IP整體的衍生價值發掘,最后通過自身的視頻網站來進行電影的二次消費。
互聯網公司還可以通過在線票務分發,通過流量和補貼,卡住電影產業最票房核心票務業務的訂票流量入口,以及通過購票入口培養用戶支付習慣、搶占網購電影票市場。比如去年阿里影業投資《碟中諜5》馬云親自站臺,其背后是阿里影業負責了《碟中諜5》的線上宣傳、衍生品銷售、票務三大部分。從內容制作、投資、出品發行方面,還是從觀眾觀影、購票選座方面,互聯網公司的身影無處不在。
我們看到,互聯網公司涉足電影產業,其實本質上并沒有改變電影產業,而更多的從自身的產業布局入手,尋求流量入口,尋求內容供應商,擺脫內容依賴,達成自身了業務的融合。比如說,企鵝影業基于騰訊視頻,側重投資影片,騰訊影業則基于騰訊互娛,側重由旗下的文學、動漫的IP改編電影。在日前的騰訊互娛年度發布會上,騰訊影業公布了2016首份片單,表示騰訊互娛通過文學、動漫、游戲板塊上線對應的同一IP作品,讓IP達到長線曝光。如小米科技與華策影視的合作,則可以獲得長期的、穩定的內容供應伙伴。
因此從本質上看,互聯網公司事實上并沒有打算去改變或重塑或顛覆電影產業,但這是互聯網公司涉足影視業軟肋。即沒有改變電影內容產出,也沒有動搖到電影產業的鏈條。早前阿里投資光線傳媒24個億,馬云親見王長田。王長田表示:“馬云當時表達了阿里投資光線的意圖是對中國電影怎么做到三千億感興趣,對具體電影做什么、怎么做,沒有太大興趣。”從這里看出,阿里涉足電影,并不是要做內容生產商,而是將內容利用互聯網渠道,使之傳播最大化與規模最大化,正如此前上海電影節電影事務部主管范靜雯曾表示:“互聯網公司可以售票,他們可以直接投資電影,但電影大制作沒有因此改變。”
互聯網資本紛紛擁抱IP,是迎合資本市場周期性需要的新概念
我們知道,那就是價格取決于供需關系,而互聯網資本紛紛擁抱IP,通過大量資本注入產業鏈環節而不是掌控電影工業化生產質量的時候,這導致的結果不是產業鏈價值的提升,而是再次導致內容的價值水漲船高。互聯網企業涉足影視業言必談IP,也是基于國內電影產業現狀,一方面是國內的優質內容缺乏,一方面國內電影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故事性太差,其次是好的導演編劇缺乏,其次是在特效技術、內容創意、電影呈現的視覺輸出材料等工業體系不成熟。雖然國內的編劇了、導演不承認,但事實上,國內不少好的網絡文學、動漫等劇本被拍爛已是不爭的事實,比如《九層妖塔》、《盜墓筆記》等電影,而好的劇本被拍爛往往是電影工業體系中幾個環節或者多個環節不過關。
但互聯網公司追捧的IP戰略,其本質不過是基于其強大的平臺的導流能力與大數據基礎,可以短期內通過營銷手段將所謂的IP電影迅速推向票房高峰繼而從其中獲取分成與利益,補其內容短板,這是其基本訴求。但事實上,到目前為之,國內又出現多少口碑爆棚、能體現強大的特效技術與工業技術的IP電影了?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萬物生長》、《何以笙簫默》、《左耳》、《小時代》、《前任攻略2》、《命中注定》、《梔子花開》這類低工業化的粉絲電影。
因此,當互聯網公司一涌而入,多半是基于攫取產業鏈條的利益而不是提升整個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的時候,這個時候容易出現泡沫與虛火。對IP盲目追捧,這是迎合資本市場周期性需要的新概念,這不是互聯網推動電影產業成熟的標志。
互聯網帶來了粉絲經濟電影:改變不了電影產業工業化現狀,更無力迎戰好萊塢
我們知道,好萊塢電影一直都向著大熒幕、超級大片的規格去發展,這是電影產業化與工業化的一個縮影。好萊塢大片大量運用了電影后期制作技術,尤其是數字特效,在好萊塢的電影體系中,從導演、攝影、美術、制作、特效等,是一個完整的、工業化的、專業性的集成制作輸出體系。無論是《變形金剛》系列、《星際穿越》、《速度與激情7》、《碟中諜》、甚至最近的《瘋狂動物城》等現象級動畫電影與大片都體現了這點,這恰恰是國內電影要叫板好萊塢的最大短板,也是電影產業的核心環節。
國內互聯網巨頭涉足電影可以玩轉眾籌融資,玩轉自身文化娛樂多項業務的融合,玩轉在線售票與粉絲經濟、補貼戰導入用戶與流量、衍生品的開發銷售,但在內容創作、電影特效制作等工業環節卻談不上核心優勢,這些環節是內容創意、電影視覺呈現的核心材料,也是電影工業的根基,這一環互聯網做不了,就談不上顛覆。
而互聯網巨頭切入電影市場,一個變化就是帶來了很多粉絲電影,迎合網紅經濟時代,打造IP電影和網劇,通過自身強大的內容視頻渠道進行二次開發與價值挖掘。但在博納影業于冬看來:這是把中國電影拉向了另外一個極端,造成的一個結果就是,整個電影的工業水平下降或者是停滯。因為它們沒有升級再造強大的電影內容,去迎戰好萊塢,去迎戰國內院線銀幕市場全面升級之后的內容產品。
迎戰好萊塢與院線銀幕市場升級之后的內容產品,這事實上是互聯網電影產業更應該去做的。對流量入口、渠道與平臺的爭奪并不能給電影市場缺失的產業體系帶來新鮮血液,只不過是給電影內容生產者更好的渠道服務以及足夠多的數據支持與更多元化的流量導入與變現途徑,對于劣質電影來說,流量大,渠道多,未必是一件好事,在電影市場,用戶口碑往往會導致電影票房呈現兩極的狀態,口碑可以點燃一部優質電影的票房,同樣可以讓平庸的電影無藏身之地,像《梔子花開》和《小時代》這樣的作品,互聯網傳播渠道再強大恐怕也難以支撐起電影的正面口碑化傳播。
當然很多互聯網企業進軍電影市場尋求的另一條路子是向好萊塢輸出資本,以收購或合拍等形式走出去,也意味著中國影業資本與好萊塢形成某種利益的合謀,即打破配額限制引進內容達成利益分賬。但好萊塢的電影工業體系、商業模式,核心的技術和人才,不是資本的輸出就能拿的走,好萊塢缺錢,需要資本,但他們顯然會對核心的東西有所保留。此前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系教授斯坦利·羅森對媒體談及中美電影合作時說:“中國人投資讓他們拍電影,好萊塢很開心,覺得這是天上掉餡餅,是傻錢;如果中國人提出要和美國人一起拍電影,他們就要想一想了。”
應警惕電影產業短視化而向著相反的低工業化模式演進的趨勢
互聯網企業成立影視公司目前更多將改造電影業的目標定在占據電影票務分發的網絡渠道與用戶入口或者將平庸的電影的銷量票房推高制造虛假繁榮,或者把文學作品拍成電影,迎合粉絲與網紅經濟,然后再基于電影推出衍生產品、后續把內容變成游戲,形成內容的多次開發,最終目的都在于如何將利潤最大化,但卻沒有考慮如何拿下電影工業的核心鏈條的話語權。它們并不關心如何培育整個電影工業的科技素養,如何打造一種嚴謹的敘事體系推動優質內容與吸引人的電影故事的源源不斷的產出,如何通過優化整個電影產業的工業化內容制作鏈條并推動電影出產的質量。這導致的結果會是另一種惡性循環,即產業鏈上真正有價值的人才流失。
據某業內人士談到,韓國政府曾經出錢送了很多導演和專業人才去好萊塢學習,韓國的特效公司也可以拿到韓國政府的補貼,這使得韓國特效人才流失較少。許多韓國人才在出國進修后都會選擇回到韓國開設工作室,他們帶來了好萊塢最先進的特效制作體系。
中國影視資本雖熱衷于投資好萊塢大片,但更多的是站在票房分賬的利潤考慮而很少站在如何提升特效技術與工業化體系等高水平發展模式的演進上,這導致國內特效師等技術人才薪水偏低,據該業內人士透露,許多特效師出國自修后都不再回國,而選擇去加拿大、英國、新西蘭、美國等特效技術比較先進的地區。
如果說通過互聯網巨頭的強大的渠道只能推高粉絲電影、販賣小鮮肉電影來推高票房,中國巨頭資本輸出但背后卻看不到電影文化的輸出,電影票房的強大只是用戶對于精神娛樂需求的提升以及渠道與資本的強大,而在電影工業體系上卻留不住關鍵技術人才,這終究不是一種健康的產業模式。拿不下核心鏈條的話語權,不僅無法顛覆電影產業,而且一定程度上還會孕育出產業危機,這種危機包括互聯網帶來的網紅經濟與粉絲經濟泡沫,這種趨勢可能導致整個電影產業短視化而向著相反的低工業化模式演進,這是中國電影產業應該引以為戒與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