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維(以下簡稱余):他們沒有太多的技術支持。所謂轉型,不外乎生產的產品、技術、模式轉型。中小企業先天不足,人才不夠,資金不夠,技術不夠,所以想從小型到中型再到大型,要積累一定的經驗、培養一定的人才,而且要儲備一定的資金,不是所有錢都要到銀行去貸款的。這樣慢慢轉型的,要10至15年。現在人們大多以為兩三年就能轉型,其實根本不是。
記:現在有一種說法就是,社會的服務鏈很完整,有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的公司,對于小公司來說,可能不需要建立自己的研發團隊?
余:沒錯,這個我們叫做外包。但是外包也是要有組織地外包。所以我們可以反過來講,例如你如果今天要做一個夜光燈或者一件羽絨服,哪些人是你的外包?你可以在回答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很快會發現很多東西沒有,所以產業鏈是一個完整的外包系統,不是說抓一個是一個就是產業鏈。
■不能把所有電子IT都叫電子產業”
記:珠三角很大一塊產業就是電子產業,針對電子行業,在您所了解的客戶中,他們在轉型的過程有沒有一些成功的嘗試和經驗呢?
余:有的,珠三角在走這個方向,長三角其實也是。一個地方有一個這樣的電子產業,首先要有這樣的學校、研究所,以及機關來支持其研發。電子是個很重要的技術,需要很大量的人力、物力,除非政府、企業、產業大家一起來促進這個研發,否則它很難做。
同時,不能把所有的IT 都叫電子產業,應該明確我們是做芯片,還是半導,還是通訊設備,是閃存,是內存,是電腦,還是配件,還是手機?總要有一個系統。我常常強調,日本和臺灣省做的事情常常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發,就是政府走在前面,由政府來投資,成立基地,成功了就把技術賣給企業,不成功就自己埋單,這個事情我們國內不太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