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以人興。人才是第一資源,一個城市的人口結構決定著一個城市的產業結構。
2009年,是個特殊的年份,金融海嘯仍未見底,經濟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市委、市政府果斷地把2009年定為“科技與人才創新促進年”,搶人才資源成為江陰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部署之一。
正是在人才支撐下,彎道超越,跑出了“江陰速度”!推動了江陰經濟成功轉型發展!
筑巢引鳳,搶得發展先機
危機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招攬天下英才而用之,金融危機是人才“抄底”的最佳時期。
3月份以來,江陰快人一步,創全省縣級市獨立組團海外招聘之先河,先后在斯坦福大學、華盛頓、多倫多舉行3場“530”項目推介會和海外人才招聘會。
6月24日,江陰經濟開發區“530項目產業化加速行動”推進會暨國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授牌儀式上,又有2家院士工作站落戶開發區企業:無錫貝塔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江陰愛迪超聲技術有限公司分別與中科院院士簽署設立院士工作站協議;一批“530”項目簽署合作協議,留美博士閻京波團隊項目與江陰市向陽科技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
……
經濟發展的重心由“投資拉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實現從“江陰制造”向“江陰創造”跨越。產業轉型“倒逼”人才優先——“園區、項目、站點”為載體,高科技、高層次人才集聚創業“破繭而出”。
以“530”項目和“雙百工程”為抓手,在資金引導、政策扶持、載體建設的有力支撐下,江陰大力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特別是江陰亟需的風電、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服務外包等產業的領軍型人才和創業團隊,不斷優化江陰人才結構。按照“不求所有所在、但求所用有用”的要求,加快建立柔性人才庫,促進境內外創新型人才通過項目合作、學術交流、擔任業務顧問等形式為江陰服務,不斷集聚國內外各類人才,讓項目找到人才,讓人才找到“舞臺”,讓江陰成為各類人才集聚的“洼地”。
被歐美國家廣泛運用的致癌試劑測試盒,由于技術和價格原因,一直在國內難以推開。不久前,入駐百橋的常小伽博士帶領她的團隊進入這個領域,成功研發出技術更優、檢測更精確、成本更低廉的替代產品。“一小滴血可以初選你有沒有癌癥病毒的感染,我們計劃年底前進行臨床樣品驗證。這項產品推向市場后每年銷售有望達到3億元。”短時間內獲得成功,身為江陰艾托金生物技術公司總經理、技術總監的常小伽歸結為江陰良好的創業環境。
引智育才,人才在開放、創新的環境中釋放社會創造力。據統計,目前全市入庫柔性人才3241人,入庫歐美退休專家100多人,通過49個“530”計劃項目,全市累計引進海外留學人員創業領軍人才115名,博士、碩士超1400名。
三支隊伍,引領經濟轉型
上半年,江陰職業技術學院作為江蘇省國際服務外包人才培訓基地,正式啟動“開展服務外包人才培訓,促進江陰籍大學生就業工程”,開設江陰需要,企業急需的計算機軟件,動漫制作高級班,同時適應開設商務英語,商務日語和物流等中級班,從實際出發滿足不同層次的社會需求。“我們有信心通過這次培訓提高自己的競爭力,能在軟件外包企業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工作。”去年剛從某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劉棟有幸成為政府買單的服務外包人才培訓班成員。江陰職業技術學院院長錢紅表示:“本期培訓結束后,我們將適時舉行專場招聘會,與企業簽訂用人協議,通過訂單式培養的模式,使學校企業個人雙贏。”
嚴峻的經濟形勢下,實現化危為機,江陰把保增長與調結構促轉型結合起來。促轉型,人才是關鍵。發展的機遇在人才,發展的瓶頸在人才。江陰全力打造好黨政領導干部、科技人才、企業家隊伍等3支隊伍。
“人才支撐,就是要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人才引領就是要通過3支隊伍建設來引領、帶領江陰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事局局長俞烈彪說。
重獎企業家不獎金錢獎“出國培訓”;干部培訓,一改傳統灌輸式,推出“新知識、新技能”菜單式自選培訓;“老板”培訓員工,像辦學校一樣辦企業。在政府引導下,全市1所職高院校,12所中等職業學校和71所各種培訓機構,通過校企合作開展“定單式”人才培養,成為江陰“藍領技工”的搖籃。
圍繞“科技與人才創新”促進年活動,高層次人才招引行動,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行動、人才普查行動三大行動正在江陰全面推開。黨政人才、優秀企業家、高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社會工作人才等在內的八大類人才開發計劃正有序推進。
政產學研,贏得發展“外援”
6月25日,江陰市—浙江大學市校簽約合作儀式在浙江大學隆重舉行,江陰與浙江大學簽署市校合作框架協議,借助浙大的各類優質資源,江陰將在城鄉建設與規劃、工業科技、新農村建設、人才建設等領域與浙江大學展開全面合作。
面對新形勢、新挑戰,緊緊圍繞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目標,以產學研合作戰略為抓手,江陰著力推進技術創新和科技創業,加快由投資拉動到科技驅動、生產制造向設計制造、資源依賴到科技依托轉變。
今年以來,進一步完善產學研聯盟信息服務平臺和科技資源查詢系統,加快與上海楊浦區的智力對接,與浙江大學建立全面合作關系,全市共實施重點產學研合作項目25項,組織申報省以上各類科技計劃項目291項,新批國家院士工作站6家,入圍省重大成果轉化資金項目6項。積極推動農業企業與國內外農業科研院所掛鉤合作,中國農科院家禽研究所江陰研發基地掛牌成立。
通過中國江陰區域產學研戰略聯盟和江陰國際咨詢委員會,通過新的產學研合作開展,90多所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300多位專家、教授成為聯盟顧問,為江陰提供有力的外部智力支持。
新的產學研合作的開展,促進了新興高新技術的開發和新領域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加速推進了以“新合作、新技術、新產業”為內核的“三新”戰略,企業擁有了以技術創新來推動產業轉型和結構調整的快車道。今年1至6月,江陰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31%。
人才強企,打造長興企業
“企業興,則江陰興”。
從2008年8月起,江陰啟動了為期兩年每月1次的“企業家大講壇”,邀請資深經濟學家、著名企業家演講授課、現身說法,既幫企業家積累理論,又助他們學習案例。“在當前金融危機下,市委、市政府主動邀請專家為江陰企業家講發展、重組、改革這些理論,對企業發展非常有幫助。華宏正在加快轉型提升,做強做大機械這一主業,做強做專化纖產業,積極投入IT產業,通過差別化經營提升集團發展水平。”華宏集團董事長胡士勇表示。
為提升企業家和企業整體素質和創新能力,江陰采用高端培訓與主題培訓相結合的方式,以“政府搭建平臺、培訓機構積極參與”的模式,對企業高中低三類經營管理人員全覆蓋培訓。在組織大企業集團、優勢成長型企業外出參觀考察的基礎上,2007年起,市委、市政府啟動企業家素質工程,從科技創新資金中安排1200萬元專項經費,在全市實施“百名企業家創新培訓計劃”,并突破了境外培訓的先河,按照企業特點、行業類別,有針對性地選擇發達國家進行實地培訓,對不同類型企業的負責人分別進行個性化培訓。國內培訓,開辦“企業大講壇”,辦好同濟MBA班。啟動“常青藤”工程,加強新一代企業家培養。
政府的人才強市舉措也讓企業家學會了付出,自覺成為人才強市戰略的實踐者。蘇龍發電有限公司的老總陶建華把自己獲得的全國電力行業最佳管理績效獎的1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專門用于員工創新培訓;西城鋼鐵出資3000萬元,將普通員工送出國門培訓;法爾勝集團成立創新基金,培養造就一批項目帶頭人、技術拔尖人才和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