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軟件外包企業所面臨的競爭對手,不僅僅是印度 一國,越來越多的國家都展示出了在軟件外包領域的超強潛力。在這一領域,競爭對手不僅僅是企業競爭者,更是國家競爭者。
中國軟件外包產業仍然走在高速增長的軌道上,但是正如業內專家蕭亞平所言,“我國的軟件企業數量雖多,但整體實力并不強,缺乏重量級的軟件企業,與印度、愛爾蘭等軟件出口強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國際競爭力堪憂
在5月11日開幕的2007中國(無錫)軟件出口論壇上,信息產業部電子信息產品管理司司長肖華對外透露了一組相關數據。肖華稱,在剛剛過去的2006年,我國軟件銷售收入達到4800億元,出口超過60億美元,軟件從業人員超過100萬人,其中國內軟件外包服務市場規模達到14.3億美元,同比增幅達55.4%。這組數據是中國軟件外包產業進行自我對比時得出的。放眼全球,中國軟件外包發展整體形勢卻不容樂觀。
Gartner中國區總經理洪剛指出,國內位居前10位的軟件外包企業中,僅東軟的業務額達到一億美元,之后便是四、五千萬美元的企業,而更多的企業只有兩、三千萬美元的規模。相比之下,印度企業的年營收動轍就達10億美元,最高者能達到三、四十億美元,中國企業與之相距甚遠。
洪剛出示的另一組數據顯示,2006年國際上產生了一些軟件外包的巨額大單,其中位居第一位的來自德國,項目金額達到94億美元,由IBM與SBS獲得。第二大單來自英國,數額達到37億美元,為CSC所獲。洪剛所列舉的10項超級大單,大部分發生在美國與西歐地區的發達國家,其中數額最小的也有6.28億美元。洪剛指出,這些超級大單的中標廠商數量都不多,德國94億美元的單子也只由IBM和SBS分享。很明顯,中國企業的實力根本無法企及這樣的超級大單。
另外,中國軟件外包企業所面臨的競爭對手,已不僅僅是印度企業,越來越多的國家都顯示出了在軟件外包領域的超強潛力。例如,位于南太平洋的島國斐濟,去年做了大量的軟件外包業務,產業正在蓬勃興起。在去年年初,越南就有一家做BPO的軟件公司員工數超過了6000人,而中國同期卻沒有企業達到如此規模。另外,東南亞島國菲律賓的軟件外包產業也非常發達和成熟,已經擁有眾多初具規模、專做歐美業務的軟件外包公司。在非洲也有很多軟件外包公司興起,東歐一些國家也已經行動起來,把來自歐洲的軟件外包業務攬入懷中,而歐洲市場恰恰是中國企業機會不大的區域。 洪剛強調說,除印度之外,其他也都是中國的競爭者,這些不僅僅是企業競爭者,更是國家競爭者。
僅僅低價行不通 外包產業多短板
洪剛指出,中國軟件外包產業一定要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定位,尤其是政府。“中國做了20多年的制造業,提到軟件外包就馬上形成一個制造業的概念,軟件外包不是制造業,服務與制造是有區別的。” 在制造業中,中方提供土地、制定政策,外方提供設備,雙方即可進行生產;而服務業與此大為不同,往往進行全球發包,位于前3位的發包國分別是美國、英國和日本。
因此,“中國企業一定要知道發包方講的語言是什么,”洪剛強調說,“這個語言不是英文而是行話。”言外之意是,中國企業光掌握外語還不行,還一定要熟知對方的業務流程。
洪剛還指出了中國軟件外包企業的一個誤區:中國企業往往認為比別人便宜是最重要的,但是與之相比,更為重要的是能力。“你沒有什么能力,再便宜也沒有用。如果你給人家做壞了,你只說一個對不起,對你沒有什么影響,但是發包方可能就因此而死亡。”洪剛提示中國軟件企業,一定要注重能力提升。
另外Gartner列舉了一系列中國軟件外包產業的欠缺之處,主要包括英語和歐洲語言應用熟練度不夠、國內省市間存在不良競爭、BPO業務剛剛起步、市場拓展和管理不成熟、缺少信息一站式解決能力、流程成熟度欠缺、中高端人才匱乏等。
在論壇上,賽寶認證中心總經理萬舉勇也列舉了中國軟件外包產業的問題。他指出:中國軟件外包產業處于產業鏈下游,核心競爭力弱,企業定位模糊,這樣的產業結構也決定了軟件外包企業利潤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另外,國內市場尚處于初級階段,競爭停留在價格層面而非服務競爭,技術成熟度及可靠度不夠,還需要逐步建立保護客戶及知識產權的可信度。
大宇宙信息創造(中國)有限公司北京事務所代表本江思帆也指出,在與中國企業進行合作時,日方企業最擔心信息被泄露。“一些中國企業往往在進行業務洽談的時候,就把已簽署保密協議的第三方企業的相關信息告訴了日本企業,這引起了日本企業的警覺和擔憂。”“很多中國企業因此而丟了單子,但本身還不知道原因在哪里,這是很讓人痛心的。”本江思帆指出說,中國企業既然搞對日業務,那么就應該了解日本相關的法律和一些觀念。
嚴重缺乏人才很多單子不敢接
2006中國軟件企業出口25強名單公布,位居前3強的是東軟、大連華信、海輝。
“印度企業可以圍繞一個單子,組織上萬人開發。”“印度有5萬人的企業,很多企業員工人數都已經過萬,而中國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家人數真正過萬的外包企業。” 北京軟件行業協會會長華平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中國軟件外包產業嚴重缺乏人才,而且形勢非常嚴峻,“很多企業因為沒有人才,好多單子都不敢接,這樣的例子非常多。” 萬舉勇指出,中國軟件外包企業人才結構不合理,軟件開發和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和軟件藍領比較短缺。“通常軟件企業需要3類人才,分別是懂技術和管理的軟件高級人才、軟件工程師和軟件藍領,最理想的人才結構是“金字塔”型,而我國目前卻是“橄欖”型。
另外,中國軟件外包企業缺乏有溝通和協調能力的項目負責人。”萬舉勇告訴記者說,國內目前項目經理大多是技術出身,項目管理能力普遍較弱,而外包項目還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比如發包方一般并不是項目直接用戶,所以在理解客戶的需求方面需要與發包方多溝通;另外,進度的安排、里程碑點的檢查、項目的系統測試等都需要與發包方進行密切溝通,開發環境和測試環境一般會用發包方的環境,這也需要及時的溝通協調。華平瀾也對記者說,在做業務流程外包時,與發包方的溝通和交流更為重要,這時中方企業不光要懂一門外語,還要通曉對方的業務。
本江思帆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了對中國人才的擔憂。她告訴記者,中國雖然有很好的人才,但是大多數中國的承包商還處在產業鏈條的最底端,搞低價格的競爭,浪費人才,導致利潤被壓得非常低。本江思帆還表示,中國IT人員進入日本的簽證存在難度,這需要日本政府方面做出改進;另外,中日兩國軟件人才的社會保險政策還沒有對接起來,這些都對中國從事日本軟件外包產生不利影響。
鏈接:無錫力爭外包規模達150億元
無錫軟件產業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經過近20年的發展,在企業群體和產業規模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快發展。到2006年末,全市擁有軟件企業300余家,從業人員超過1萬人,全市軟件及軟件外包銷售收入103億元,其中,軟件出口級信息外包1.2億美元。
全市的信息外包發展迅速,軟件外包業務的方向堅持以日本為主,同時積極拓展歐美市場,無錫軟件外包的企業群體已經基本形成,擁有華夏計算機、橫新軟件、華陽軟件、萬泰科技等一批專門從事對日和對歐、美軟件外包業務的企業。爭取到“十一五”末,全市的軟件及軟件外包產業規模和水平達到國內先進行列,在省內處于領先地位,軟件產業總體規模達到300億元,力爭500億元,軟件外包產業規模達到150億元,擁有5萬人以上的人才隊伍,并擁有一批超1000人,甚至超3000人、5000人規模的信息外包企業。
中國計算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