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物聯網產業有自身的社會、政策、技術、經濟等相關的支持,發展前景應該是一片光明,只是如何抓住這個機會,通過與國外相應的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在相應的領域如何實現良勝競爭、如何實現雙贏的局面。十二五階段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關鍵時期與機遇時期,會帶動解決每年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同時會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成為推動產業升級、邁向信息社會的“發動機”,會對經濟可持續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傳感器產業方面。當前,我國已經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傳感器和敏感元件產業,形成了以長三角為主,珠三角、京津、中部及東北部分城市的空間布局。我國大陸目前從事傳感器及敏感元件生產的廠家已有450余家,年產量突破24億只,批量生產的產品涉及光敏、力敏、濕敏、磁敏、氣敏、熱敏和電壓敏7大類約3000多個品種。外資企業在主要傳感器企業中的比例高達67%。與此同時,我國傳感器產業仍面臨著突出問題:一是基礎能力和核心技術缺乏,傳感器在高精度、成分分析、高敏感度分析和特殊應用的高端方面差距大,中高檔傳感器產品幾乎100%從國外進口,90%芯片依賴國外。二是尚未真正突破共性關鍵技術。設計技術、裝備技術、封裝技術、可靠性技術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三是外資企業在我國傳感器企業中所占比例較大,國內企業技術能力薄弱,企業規模小,缺乏行業龍頭企業。
在RFID產業方面。我國形成了以京、粵、滬為主的RFID產業空間布局及RFID低頻和高頻的完整產業鏈,目前市場規模達到85億元并成為全球第3大市場;我國低頻和高頻段RFID技術相對成熟,但超高頻和微波頻段產業鏈跟國外相比,存在著較大差距,有源RFID、超高頻等領域尚未形成整體產業能力。RFID產業鏈主要由標簽芯片設計、標簽封裝技術與設備、系統集成與軟件開發等幾部分組成,各環節實力較強的企業仍然集中在美國和歐洲國家。我國在射頻芯片、系統集成、應用支撐軟件領域逐漸壯大,但整體實力不強。RFID標簽芯片方面,雖然我國在標簽芯片設計上有了長足發展,但是自主知識產權還是比較缺乏。標簽封裝環節,產品性能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而且也已經有了十分成熟的RFID卡片形式封裝技術,但欠缺封裝超高頻、微波標簽能力,在抗金屬、防水的柔性標簽方面的生產工藝仍需提高。與國外相比,RFID中間件產品仍有較大差距。
國內最大的物聯卡交易平臺:物聯卡之家()指出,我國學者程林章將“技術群落”定義為“密切相關并與一定環境條件(包括自然、經濟、社會等條件)相適應的各種技術總體。物聯網完全具備“技術群落”的屬性,既有整體性,又有層次性。它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集成創新,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是傳感網、互聯網、自動化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集成及其廣泛和深度應用。從科技哲學層面思考物聯網技術的發展,人類必須從客觀上認識到,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從量變到質變是一個常見的歷史發展規律。物聯網技術的發展是以漸進躍遷的方式進行的,是連續性和階段性統一的發展,是增長一發展一可持續發展的。
首先,物聯網技術是一個全國性的大系統,需要政府從宏觀層面制定統一的、具體的戰略規劃,在充分考慮物聯網技術發展選擇和發展前景的前提下,提出物聯網發展的指導原則、發展方向、重點目標和實現方法,同時制定短中長期規劃,用規劃推動物聯網的發展,使物聯網工作有條不紊的展開,這是物聯網技術連續性發展的保證。其次,并不是所有的行業在一開始就適合物聯網技術的應用,物聯網技術的應用發展應該循序漸進,先發展核心技術和應用有優勢的行業,這是實現物聯網技術階段性的發展。最后,物聯網技術是一個綜合性的大工程,不僅需要考慮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更需要考慮工程資源和工程責任,從工程哲學角度思考物聯網工程是否能努力構建和實現未來生活的新境界。因此說,物聯網技術的連續性和階段性并不是分離或矛盾的,連續性表現為物聯網技術發展的漸進形式,階段性表現為物聯網技術發展的躍進形式,兩者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