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 : 首頁 電商百科 墜入短視頻帶來的拖延行為陷阱,邊焦慮邊刷抖音
圖片為《無敵破壞王:大鬧互聯網》截圖
文丨常寧
在我的手機里,放置著三年前在得到APP購買的武志紅心理學課程。剛剛購買時,我信誓旦旦,下定決心一定要聽完這些內容。但羞愧的是,這門課程仍然安安靜靜的躺在后臺,完成率不到1/10。
除了得到app上的課程,我發現,我在十點讀書上也不停地購買過付費課程,包括:家居整理術、管理方法、劉墉談處事、中醫調理、易經、新媒體運營方法……除此之外,我還在其他平臺上,也陸續購買過課程或書籍。比如,算法編程、一百天讀英文名著、行為心理學等等。
如果不是寫這篇文章,連我自己都意識不到,我曾付費過這么多課程。回想購買每一門課程初始的心情,好像都是十分興奮的。購買時,就感覺我已經擁有了它們,內心十分滿足。
然而,事實是怎樣的呢?
這些課程,許多都是看完一兩集之后,就被遺忘了,然后被各種日常忙碌的瑣事所占據。的確,我們很忙,但到底有多忙呢?會忙到讓人看十幾集或幾十集的內容的時間都沒有嗎?
相信,許多人和我一樣,手機里躺著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付費內容,這些內容永遠躺在某個app里,藏在某個公眾號里,最后消失在你的視線里,消失在你的記憶里,甚至連曾經是否購買過都記不得了。
三年前,正是知識付費的窗口期,一時間,許許多多的知識付費平臺都推出付費內容或課程。那個時候,人們對知識很焦慮(今天更焦慮),于是,用一點點金錢,付費換來許多看起來還不錯的課程,成了許多年輕人樂此不彼熱衷的事。
當鋪天蓋地的知識付費市場冉冉升起時,知識隨手可得時,整個國內市場的知識付費習慣和熱情被極大的挖掘出來。
我相信大多數人購買付費內容時,在那么一瞬間,都有非常興奮的沖動:“我要一口氣把它看完\學完\聽完”。
但,我今天并不想討論知識付費市場本身的問題和困境,而想跟你深入探討幾個問題:
為什么你沖動的購買了各種課程,最后卻沒有打開,或者沒有看完?
工作真的很忙嗎?
阻礙你完成“閱讀”、“學習”完這些付費內容的到底是什么?
答案是:拖延心理!
拖延已成為社會流行病?
許多人,都是拖延癥患者,程度有重有輕。但今天,拖延已經成為一種社會流行病。
你永遠會在節點最后一刻提交工作任務,在這之前,你有大把的時間揮霍,刷抖音、看B站、追網劇,就是不愿意打開電腦開始這項工作任務,直到最后一刻不得胡亂趕工。
你寧愿刷一刷朋友圈,看一看微博,也遲遲不肯打開放在桌角許久的書……哪怕是讀完一本書這件小事,都足以讓你因各種瑣事而延后。
你的賬單總會在最后一刻還款、你遲遲不肯開始的節食計劃、你沒有完成的瑣碎事務、買了許久但仍然沒打開的課程……這些都被放在了拖延事項里。
拖延,讓人把原本希望做的事情都統統放在最后,當然,所有的焦慮、手忙腳亂、恐懼的心理最后也會齊刷刷的來臨,壓迫著你,無比痛苦和后悔:時間都去哪兒了!
在一開始,我們總會想:“我10天內一定看完”。但這10天中的每一天,總會被各種各樣的瑣事“分走”,這些瑣事包括:刷抖音、看網劇、追綜藝、玩游戲、購物選品、漫無目的翻閱公眾號……
當一天過去時,你可能會自責,會懊悔:為什么今天沒有留出一點時間來?
然而,你會很快安慰自己:“確實太忙了,等我有時間了再看。”
但,隨著黎明的來臨,明天你會重復今天的事,新一輪的“逃避循環”開始!
我們沒有處理日復一日的拖延,而總是輕松地為自己找到沒有完成目標事情的借口:工作一大堆、朋友找聊天、處理了微信里的未打開消息等等。但就是沒有留出10分鐘,完成本已付費的課程內容。
拖延開始成為一種習慣,不停地卷土重來。甚至最終,拖延可能會內化成一個人性格的一部分,生活的一部分,氣質的一部分。
在“無法做到”和“不愿去做”之間的邊緣上,我們往往會夸大面對的困難,想出各種拖延的理由,告訴自己或別人:“我因各種理由無法做到”,但其實所有的拖延都是因為“不愿馬上去做”。
那些被我們最終遺忘的付費內容之所以被人“遺忘”,從根本上講,是因為人的“拖延心理”!
在今天微信、微博、短視頻、直播等社交媒體橫行的時代,拖延癥、拖延心理被前所未有的加強。拖延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屬,而是已成為社會人群的典型心理和精神狀態。
拖延成癮的罪魁禍首是誰?
你身邊可能有許多拖延成癮的人,你可能會對他們嗤之以鼻,苦口婆心,但他們的境況并沒有好轉。
事實是,拖延并沒有給人帶來快樂,反而帶來循環往復的痛苦。比如,拖延成癮的人經常會自責和懊悔:
“要是少刷20分鐘短視頻,就能完成今天的學習/閱讀/小任務了。可是我打開抖音,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不停地刷刷刷。”
“為什么我不能早點開始啟動這項任務,現在都凌晨2點了,我才開始為明天馬上要提交的工作而拼命趕工?”(看起來你在熬夜加班,但其實你是在為自己的拖延而買單。因為你很可能因為胡亂趕工的方案,而承受懲罰和損失。)
拖延,已不是個別現象,而已成為普遍現象。到底是誰造成了拖延如此普遍?又是什么因素讓人拖延成癮,難以自拔?
有三個關鍵因素:沖動的內在;即時獎勵的誘惑;媒介碎片化和內容碎屑化。
沖動,是導致拖延的內在因素
在拖延行為、拖延成癮現象的背后,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在因素,那就是:沖動性。
拖延心理學家對拖延行為長期研究后發現,沖動性是導致拖延的最大因素之一。
也就是說,人們無法為了長期的收益而忍受短期的痛苦,缺乏自我控制和延遲滿足。
舉個例子,你付費購買了1門課程,但需要你花費15天的時間完成學習任務后才能獲得勛章。但是你內心不愿意等待15天,你希望能夠幾分鐘時間就把學習內容全部搞完。
所以,沖動性就是,你對“等待”失去耐心,期望想得到的,現在就想要全得到(沖動性)。
因此,這種內在的沖動性導致人們不能夠順利的完成目標任務,不停地拖延完成。
為什么現在“碎片內容”如此流行?
因為深度長內容看起來花費很多腦力、時間和精力,“沖動”讓我們希望立刻得到“只言片語、幾分鐘”的碎片內容,然后用這些碎片來拼湊知識,就好像我們已經獲得了許多完整內容一樣。
為什么“10分鐘拆解一本書”如此有市場?
因為讀1本書太漫長,沖動性讓我們想要馬上“不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就能獲得這本書的內容。所以,這就是為什么一本書、一門課程放在桌邊或手機app里,人們始終拖延不愿意打開或不能看完的原因。
為什么現在許多人熱衷于刷幾十秒的短視頻,而再也沒有耐心看10分鐘以上的視頻?
因為短視頻的超短內容可以“現在”、“馬上”讓人即時滿足(沖動性)。人們對互聯網上10分鐘以上的視頻、音頻等內容,不再有耐心去等待,不愿意通過細細品味(延遲滿足)這些內容而獲得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因此,人格中的沖動性,就會導致人容易造成拖延。
即時獎勵產生的誘惑,是導致拖延的致命因素
造成拖延成癮的外在因素是,身邊的誘惑物太多,而且身邊的誘惑物隨手可得。因此,內在的沖動,會讓人想要馬上得到這些誘惑物。
一旦,誘惑物被馬上得到,那么,人就會嘗到即時獎勵的甜頭,就會遺忘或逃避自己本已安排好的目標任務。
舉個例子,你想要減肥,但減肥需要花60天堅持不懈的鍛煉才能完成。但,面對眼前各種美食誘惑,沖動會讓人很容易妥協,會饞的流口水,于是,你會把“減肥目標”拋到九霄云外,“今天吃完明天再減肥”。
于是,你會一直拖延減肥這件事。
所以,靠近誘惑,是導致拖延的致命性決定因素之一。而且,誘惑的吸引力越大,我們就越容易“走神”、“分心”、“不干正事”,最終拖延成癮。
那今天讓我們“走神”、“分心”、“不干正事”的即時獎勵有哪些呢?
短視頻、微博消息、微信消息、各類直播等等,只要手機在手,這些即時可得的消息會時刻誘惑我們去“處理未打開的信息”,誘惑我們刷視頻放松,誘惑我們圍觀一下直播看熱鬧……
短視頻時代的“美味誘惑”
假設有“營養原料”和“美味誘惑”這兩家小吃店。多數人會一面吃著“美味誘惑”,一面想,我明天再買“營養原料”。所以,購買營養原料這件事,就會被無盡拖延。
營養原料,就像是深度價值的信息內容,比如書籍、課程等。
而美味誘惑,就像是我們身居社交媒體時代五花八門的快餐信息、碎片化信息、短暫視覺沖擊力強的信息(比如短視頻)。它們帶來的即時誘惑性獎勵,讓人們產生及時行樂的沖動。
這不僅會造成拖延,而且極度碎片化的即時獎勵,會讓人沉浸其中無法自拔,并產生依賴習慣。
短視頻帶來的“短、快、無腦、輕松”的感覺,就像是美味誘惑。你抵抗不了這種即時誘惑,所以在刷短視頻時停不下來,但另一方面又害怕短視頻把你蠶食。
當一個又一個短小視頻美味誘惑在你面前時,內在的沖動性會讓人想要馬上行樂,于是遲遲不肯開始某項任務或工作(拖延不斷產生),比如,難以“花費2個小時”去閱讀深度內容帶來的“營養原料”。
如今,我們身邊的互聯網誘惑物如此之多,層出不窮,唾手可得,它們不斷加深和加重人的拖延行為。
比如,微信推出的視頻號,直接通過程序內置和朋友圈社交關系,讓我們和“誘惑物”的距離進一步拉近,隨時可以享有極度碎片的“短視頻視覺”。所以,它們的即時誘惑更大。你花費在這些誘惑上的時間可能會更長,磨蹭就更長,導致的拖延行為也會越厲害。
社交媒體上這些極度碎片的誘惑物,不僅制造了一系列拖延行為陷阱,而且還會讓人變“懶”,大腦不想再處理復雜信息,思想淺薄,無法還原信息事實,也無法更理性分析真相。
拼流量時代,內容生產者源源不斷制造碎屑式“美味誘惑”
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上,內容生產者不斷追求流量的持續提升,短視頻平臺也在極盡所能培訓內容生產者如何吸引和抓住用戶的眼球,以便用最快的速度“漲粉”和“帶貨”。
得流量者得天下。海量的普通用戶逐漸成為內容生產者,內容生產者“唯流量是從”。因為,流量最終帶來的就是實實在在的利益。流量產生的利益最終是由平臺和內容生產者共享。
所以,“如何最大化提升流量”成為許多內容生產者和平臺最大的目標。為了這個目標,內容生產者會迎合用戶口味,不斷去尋找能讓用戶“嗨”起來的“網感”。
這個“網感”到底是什么呢?可能是不斷翻新花樣的“段子”,可能是在內容中設定戲劇性的“轉場”,可能是1分鐘內的心靈雞湯,可能是新、奇、怪的表演方式……
內容生產者絞盡腦汁,極盡所能的去挖掘內容的“網感”,在最短的時間里(可能是1分鐘內),最大程度吸引用戶留下來。
“網感”可以總結為幾個關鍵詞:極簡、極短、歸納總結、新奇。
1.極簡:因為用戶的極簡口味已經被短視頻時代培養起來,沒有耐心聽“廢話”。所以內容生產者不斷地讓內容越來越簡單,能用1句話說明白的,絕不用2句話。
2.極短:因為較少有人愿意為長、深的內容買單。所以內容生產者較勁腦汁不斷壓縮內容,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內容碎片組合在一起。
3.歸納總結:沒有人愿意等待,用戶需要已經歸納好的“精華”。所以,內容生產者努力的提煉內容的“網感點”或叫做“爆點”,然后把拆解、壓縮、歸納的內容碎片點串起來拋給用戶。讓用戶用最短的時間,了解“概況”,不需要動腦再思考。
就像“10分鐘拆書”,花10分鐘就可以擁有這本書,何必還要逐字逐句的去讀作者深思熟慮打磨許久的長篇大論呢?
4.新奇:如果內容生產者的內容沒有新點,沒有奇點,已經對“新奇”要求很高的用戶,是不愿意接受平平淡淡的。
在抖音的賬戶后臺,可以監控到用戶打開某個短視頻后的行為,用戶通常打開視頻約20秒后就會跳轉離開。也就是說,如果內容生產者生產的視頻內容不能在20秒內吸引到用戶,20秒內如果沒有讓用戶找到“網感”,那么這個視頻基本上是得不到太多流量。
因此,極簡、極短、歸納總結、新奇的“網感”原則造就了越來越碎片化的信息內容。而且,當內容生產者以此為目標時,原本已經碎片化的內容,會不斷地繼續碎片化。
內容生產者就像攪碎機一樣,把本已撕碎的紙張,繼續撕碎,最后變成根本無法拼接完整的碎紙屑。
用戶嚼在嘴里,像極了飯后甜點,可能索然無味,但極具誘惑,好消化,不好吃可以隨時吐掉,再吃新的碎片,總之有源源不斷的碎片“美食誘惑”夜以繼日的生產出來!
于是,在流量為目標的媒介時代,迎合用戶的“網感”,生產極具“網感”的內容,成為許多內容生產者的不懈追求。
當我們看到整個短視頻平臺,時時刻刻馬不停蹄的涌現一批又一批碎片“美味誘惑”推送到用戶面前時,普通用戶早已招架不住,他們慢慢習慣了“極簡、極短、歸納總結、新奇”的“美味誘惑”。
這就是為什么,許多人即便感覺到刷短視頻停不下來是一種極差的體驗(比如空洞、失落的感受),但還是在刷的過程中停不下來。
因為,極度的碎紙屑式的內容,已經不再讓人有任何思考,不再有思考的負擔,就像經過大腦的流水線,機械式的動作和重復讓人產生短暫的快感。沒有任何負擔,也沒有任何留存。
所以,面對鋪天蓋地、隨手可得的碎片化“美味誘惑”時,人們很可能難以抑制自己的沖動,希望“及時行樂”,而那些原本計劃的“正事”(比如讀完一本書、學完一門課程、完成某項任務),就會不斷被拖延。
究竟是今天的媒介碎片化、內容生產的極度碎屑化培養出如此“沒耐心”的用戶?還是,用戶的“沒耐心”行為刺激著內容生產者不斷生產越來越碎片化的紙屑式內容?
這是一個雞生蛋和蛋生雞的問題。
如今,碎片垃圾甜點太多,即時性誘惑遍地都是,吃了這塊糖,還有另一塊,根本無法停下來。拖延必定成癮!
拖延現象和行為的普遍,只是媒介碎片化、內容碎屑化的一個產物!蝴蝶效應的波動和影響,遠不止此!
【鈦媒體作者介紹:常寧博士,大學教師,專注于新媒體傳播、用戶數據挖掘與分析、兒童創新教育、提問創新法研究。最大的興趣是研究學科的底層邏輯和規律!在傳播學、傳播心理學、創新思維、兒童心理學等領域深耕多年。涉足媒體行業11年,曾長期專注于跟蹤和報道世界新興技術發展趨勢及其商業化進程。鈦媒體資深作者和特約撰稿人,曾連續五年獲得鈦媒體“年度十大作者”。微信公號:科技常評論(kejichangpinglun)】
上一篇: 上一篇:深受明星喜歡的抖音這種軟件還能活多久?
下一篇: 下一篇:引流:如何策劃一場TikTok挑戰賽丨出海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