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IME:2018-12-03 21:00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這句詩用來形容在商業化道路上一步一思量的豆瓣再適合不過。然而,“從前慢”的豆瓣本年在商業化上卻變得激進,不寒而栗運營起來的多個APP一日之間均被舍棄,其中包孕運營了三年的商品精選APP“東西”和內容精選APP“一刻”等。籌備赴海外上市的豆瓣突然改變,似乎訴說著一個時代的落幕。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內容精選平臺另類涌現
內容精選平臺出現的初衷,一方面是為了幫手用戶提升獲取優質信息的效率。智能手機的快速迭代、APP的發展日漸垂直化,導致用戶手機里存儲的應用越來越多,但是人的精力有限,應用、游戲安置了很多,實際上很多人平時常用的APP僅有幾個,其他的則歸于“也許哪天會用到”或是“能想起來只是不舍得刪掉”之列。
而內容精選平臺則提供了一站式閱讀的便當,將其他平臺上用戶所感興趣的內容聚合到一起,讓用戶不必再為了分散的愛好而去安置許多個同類型的APP,也節省了用戶在數個APP之間切換所浪費的時間,以及讓頻次低的應用不再占用手機內存。
另一方面,信息過載使得用戶在篩選信息時徒增諸多成本。盡管也出現了今日頭條等智能保舉類的內容平臺,但智能保舉依據的是用戶的歷史搜索結果,推送的信息范圍過于狹窄,導致用戶永遠只能看到本身想看的不雅觀點,無法參考差別角度的不雅觀點還原一個事件,倒霉于用戶拓展信息深度和廣度。
大眾對于資訊的需求并非總是如此單一,而是會隨著時間或情緒有所變革,在此情況下智能保舉類的內容平臺無法滿足用戶的成長要求和信息獲取多元化需求,終究用戶需要什么和保舉用戶看什么不是同一回事。內容精選平臺出現的意義也在于此。
小而不美,一刻追求獨立卻淪為平臺附屬品
以為用戶提供優質內容,提升信息獲取效率為己任,內容精選平臺安身于各自的美學尺度,各顯神通。先來看以一刻、知乎日報、果殼精選為首的整合自家平臺UGC內容的內容精選平臺。眾所周知,豆瓣、知乎、果殼等內容社區,在多年的運營中已經積累了數量龐大的UGC內容,其中精品不在少數。以豆瓣為例,其集合了相冊、日記、書評、影評等豐富內容,影評和書評在相關行業更是具有極高的KOL地位,而果殼則以科普內容出眾,知乎的優秀回答更是花樣百出。
巨大的內容積累讓一刻等APP有足夠的內容源可以篩選、推送給用戶。不但如此,知乎還將平臺的內容歸類,按期推出專題電子雜志,上架豆瓣閱讀、Kindle等閱讀平臺,也為平臺作者增加了知識變現的渠道,此形式深受雪球、簡書等平臺認可。此外,采編來源定位于各自的內容平臺,也有效保證了文章的原創性以及版權歸屬。
一刻的推出曾讓很多人對豆瓣的商業化抱有希望,然而三年過去一刻叫好不叫座,用戶活躍并不高,最終只比及了停運的結局。依托平臺積累的UGC內容來運營的內容精選平臺,每期所保舉的優質內容比較少,意味著用戶使用時長不高,只是用于短時間的消遣。
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文藝青年和平臺積累的UGC內容雖多,但優質內容永遠是少數,在長期的篩選整理之下,優質程度一定呈階梯式下降。在“一刻”的評價中,便有不少用戶質疑達不到優質內容尺度的文章為何會被保舉出來,,如此一來,用戶便會對精選平臺的內容質量產生不信任。無法長期連結內容質量與數量持平,一刻、知乎日報等平臺始終只能是平臺的附屬品,無法獨立成林,難以成功商業化。
當然,豆瓣停運旗下多個APP的根來源根基因還是在于豆瓣在移動化的過程中,幾乎每個版塊都被拆分成了獨立的APP,有一刻、東西、豆瓣閱讀、豆瓣條記、豆瓣小組等等。細分興趣點在APP垂直化趨勢下似乎是好的,但是在不停的細分獨立過程中,豆瓣用戶被一層又一層打散、細分。然而,豆瓣用戶的興趣點卻有交叉性,由此導致的結果是當APP過度細分時,不但用戶所需要安置的APP便會越來越多,切換頻率被迫增加,平臺的運維成本也隨之增加。
精選平臺的出現是為了節省用戶切換應用所浪費的時間,而豆瓣不停拆分內容卻是在增加這一成本。內容過于分散終究未便于凝聚用戶,為此豆瓣最后還是推出了豆瓣APP,至此,豆瓣APP又與其他細分APP產生了沖突,最終豆瓣也只能回收被獨立出去的版塊,再次聚合成一體。
美而無用,讀讀日報、輕芒相繼停更或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