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IME:2018-12-03 21:12
9月1日,無數學子重返校園,這意味著,喧囂的假期結束,躁動的心歸于安靜,學生們開始巴望知識,無論是從那一方黑板,還是從其它渠道,而在如今的互聯網+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學子開始對教育類APP感興趣。
用戶場景
開發者在開發APP之前,總不過在想,我要解決什么人的問題?想通了所面對的受眾群體,然后解決的是什么?怎么讓這些人知道我。就這方面,我認為隨著用戶地點的變更,差別的影響者將決定用戶的選擇面,特別是教育類應用而言。
場景一:課堂
小明在上英語課,英語老師向小明同學提了一個問題,可開小差的小明并沒有回答出來。這時候英語老師對小明說,我除了希望你在課堂不要開小差認真聽講外,我還希望你可以利用課堂以外的時間努力學習,這樣才能更快的進步,你今天回家就去下載XXXAPP,它能幫手你提高英語水平。然后英語老師眼光掃過全班說道,你們也一樣!
場景二:家里
小紅很早就放學回家了,并早早的完成了老師安插的家庭作業。小學的英語很好,但數學成績很差。這時候小紅的媽媽跑了過來,對小紅說,寶貝我發現一款APP,我用了一下,還挺好用的,里面有許多的數學詞庫與解題思路,你也趕緊下一個,每天用它來學學數學。
針對這兩個常見的用戶場景,教育類應用所要討好的對像有三類人:
學生
家長
老師
用戶A問用戶B,你的英語水平怎么提高那么快?用戶B說,比來用了一款英語學習類的APP,挺好使的;家長A對家長B說,比來煩死了,小孩子英語成績特別差。家長B指著本身的手機桌面說,建議給你孩子下載這款應用程序;A班老師對B班老師說,你班里的學生遍及成績都不錯啊,B班老師回答,是啊!讓他們用了一款應用程序,想不到還真對那群淘氣娃有幫手;家長A向老師A抱怨,說我的孩子成績老是提高不了,在家天天就知道玩手機,我要沒收他的手機了,老師A望著家長A說,手機就不要沒收了,容易引起孩子的情緒,不如你給他裝一個教育類APP……
這樣是不是就形成了一個360度的口碑傳播弧?
用戶的需求場景
對于教育類應用來說,用戶需求的旺季遍及發生在開學季,也就是寒署假結束之時。此類應用的用戶的需求場景多發生在返校之后課余時間,遍及時間段
。用戶返校就意味著要接受長家的推動,老師的督促,還有自我的心態的調整,三方作用下,學習的需求被空間的拔高,教育類應用也將在這段時間迎來黃金時期。
案例:一起作業APP
一起作業APP是近期表示極為突出的一款教育類應用,其在9月1日的APPStore總榜排名是16名,短短一個星期其appstore總榜排名便漲到了top8,與知名應用共同出現在大眾的面前。
蟬大師APPStore榜單排名
我們都明白,appstore總榜的top10是常年被知名應用所占據的,其它的應用想進top10非常的不容易,而一起作業學生APP自開學第一天起,排名便快速上升,我們來看一下這款應用排名曲線圖。
蟬大師應用排名監測圖
別的,從百度指數中我們可以看到,一起作業學生APP在6至8月中的指數一直是處在一個較低水位的狀態,但自9月1日開始,其指數節節攀升,并持續了一個星期的大幅度攀升。360指數同樣也反應出了其自9月1日至9月7日的指數排名變革。
百度指數
360指數
通過一起作業學生APP的用戶畫像,我們發現現35至49歲的年紀段占到了15%,這說明,家長們影響孩子在使用哪款應用程序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這15%的家長之所以本身要下載這款應用程序,可能是孩子還偏小不適合長期使用手機等原因,故下載在本身的手機傍邊,當需要孩子學習時,便會教給孩子使用。
一起作業學生APP用戶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