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IME:2018-12-03 21:36
不管是電商型平臺,還是社區型應用,賬號體系都是重中之重。沒有成功的引導用戶進行登錄/注冊的轉化,則一切都是0。
而對于搜狗輸入法、百度地圖等工具型應用,賬號體系也是提高用戶體驗的關鍵路徑。
通過獲取用戶在差別終端的數據,分析挖掘用戶行為,可提供如關鍵詞聯想等更個性化的辦事。
以上我們可以看到,賬號是APP中最不起眼的模塊,卻是提高用戶粘性,減少用戶流失,培養忠實用戶的基礎,是最底層支撐模塊。
當其他頁面瘋狂的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時候,賬號則是安適易用即可。
下面Link將對知乎上關于賬號關注量和瀏覽量最高的問題,表達下本身的不雅觀點和解答。
一、為什么第三方登錄越來越受青睞在今日頭條、網易新聞中,第三方登錄已被前置強化設計,原因是該類弱賬號體系的APP中,即不涉及金融支付的APP中,第三方登錄是最佳的選擇。
優點:
極大的簡化注冊環節, 大幅減少可能因為注冊繁瑣帶來的用戶損失;簡化用戶設置個人信息過程,通過第三方登錄,直接獲取用戶頭像昵稱等基本個人信息,無需用戶自行設置;快速導入用戶在第三方賬號體系中的關系鏈,減少APP冷啟動社交關系的成本;通過第三方賬號體系強大的社交鏈條,便于各類運營活動的病毒式傳播;節省用戶的記憶成本,用戶在使用多個應用時,只需使用第三方登錄即可,無需記得每個平臺的賬戶和密碼;缺點
賬號登錄/注冊成本極低,用戶的owner意識較低,引起留存率不高。通過第三方賬號創建賬號,若沒有設計好合理的第三方和公司自身賬戶對接的方案,會導致同一個用戶在平臺上有多個賬號的情況發生,后續可能帶來大量客訴。對于注重隱私的用戶,因第三方登錄導致本身的狀態或者信息間接的被同步到第三方賬戶里的好友,造成極大的困擾。好比美團外賣的好友頭條,在AppStore看到過用戶大量的關于隱私信息的投訴。事物總有兩面,以上我們可以看到借用第三方登錄的優劣勢分析。特別是對于小公司而言,前期綁縛大廠如微信、QQ、微博的賬號體系,是APP快速成長的最佳選擇。
二、為什么越來越多的第三方登錄需要強制綁定手機號順著上面的問題說,第三方登錄是不涉及支付金融環節的弱賬號體系APP的不二之選,但必需強調的是,對于淘寶、京東、美團點評而言,第三方登錄必然且必需要驗證手機號綁定。
原因是風險控制,風險控制,風險控制。
對于絕大多數的模塊而言,產品設計希望讓用戶的使用體驗盡可能流暢,使用路徑越短越好。
但對于賬號模塊而言,產品經理面對的不但是海量的普通用戶,還有各類善于鉆平臺各類漏洞的惡意用戶。
如果沒有綁定手機號,惡意用戶可在平臺通過第三方賬號創建大量的新賬號,僅通過網絡IP來源等渠道來杜絕是遠遠不夠的。9.9元電影,1分錢吃漢堡等等新用戶特惠福利的補助,將被攫取殆盡。并且可以想見,淘寶上也會有大量的新人賬號開始售賣。對于公司而言,將是巨額的資產損失。如果沒有綁定手機號,用戶的賬號信息易被輕易盜取。惡意用戶可以輕易盜取平臺活躍用戶的賬號,進行各類軟文推廣廣告的惡意宣傳,極大影響平臺社區的質量,進而可能造成高質量用戶的流失。如果沒有綁定手機號,一個普通用戶也會有多個賬號,好比微信授權和qq授權之后用同一個手機再進行授權。每個平臺用戶的userid是系統里唯一標識用戶的字段,強制用戶綁定手機號,可以將第三方賬號生成的Open ID和手機號進行關聯,以此讓綁定過的第三方賬號擁有同一個User ID,便于公司的用戶信息辦理維護。當然第3點的重要性,遠沒有前2點嚴峻。
世界上有千千萬萬的好人,只有一小部分的壞人,,但為了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轉,事實證明,道德的管制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誕生了法律。
賬號體系的設計與我們生處的大社會相同,產品經理恰若擁有達摩克利斯之劍,在善惡之間權衡,不停努力讓正常用戶極易登錄,對非正常用戶極難登錄。
三、為什么現在PC網站登錄都默認使用掃碼登錄的方式繼續順著上面的問題說,第三方登錄強綁手機號是為了風險控制,而現在越來越多的網站例如淘寶、京東、點評,默認的登錄方式都修改成了掃碼登錄,原因依然是風險控制。
隨著科技的發展,密碼登錄的方式已經越來越引人擔憂。在網上使用密碼登錄的方式,存在強度不夠、易被撞庫和網站釣魚三大風險。
在PC電腦上使用密碼登錄,早已是最高頻的盜號發源地。
掃碼登錄能夠更為有效的減少輸入密碼次數。在帳戶已經跟智能手機綁定的前提下,通過手機掃描電腦屏幕上出現的二維碼,即可完成登錄認證。
跟密碼登錄差別,掃碼登錄無法被隨意復制,用起來正如京東上所說的,免輸入,更快,更安適。
但掃碼登錄依然存在著一些不小的問題。
從用戶體驗來說,用戶在電腦前,需拿起手機掃描二維碼,在手機點擊確認登錄,然后返回網站查看登錄狀態,設備的更替瀏覽,流程相對繁瑣。
從安適風險來看,點評在推行掃碼登陸后發現,仍有非法分子偽造點評的登錄二維碼,誘導用戶登錄,獲取相關數據。
四、總結上一篇:真實案例:紅包項目問題與調整復盤
下一篇:用戶引導:讓設計不再小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