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IME:2018-12-03 21:37
筆者比來在籌劃一款UGC產品的開發,故把這段時間在許多前輩身上學到的知識以及本身的一些思考整理成下文。從比來很火的短視頻出發,淺談平臺發展UGC背后的商業價值以及UGC產品的設計邏輯。
這里先給出UGC的定義: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指用戶原創內容,是陪同著以提倡個性化為主要特點的Web2.0概念而興起的。與UGC相對應的是PGC(全稱: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互聯網術語。指專業生產內容(視頻網站)、專家生產內容(微博)。用來泛指內容個性化、視角多元化、傳播民主化、社會關系虛擬化。——來自百度百科
因為《一人我飲酒醉》而走紅的MC天佑,被傳以2000萬元的身價被挖角到了火山小視頻。并且他還不是一個人走的,網傳他還同時從快手帶走了近100名網紅,微博上出現的一份疑似內部流出的挖角價目表,每個都是百萬費用起的,直接掀起了一場短視頻挖角大戰。面對這場聲勢浩蕩的大戰,快手卻顯得格外淡定。
無獨有偶,面對平臺一姐阿冷被挖,陌陌反應也類似。陌陌CEO唐巖在2017Q1的財報電話會議里提到:“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平臺上越來越多的普通用戶開始習慣于通過視頻來表達自我、記錄生活,這些娛樂化的視頻內容以及大量普通用戶出于社交目的的自然分享共同構建了一個豐富的內容生態,令我們能夠更有效地滿足陌陌用戶與人互動交流的核心訴求。”陌陌雖然因為直播收入暴起,但依選擇了通過發力短視頻來突破用戶基數和在線時長的天花板。
從快手和陌陌的反應可以看出,他們都明白必需做和微博“維護大V和粉絲之間的關系”紛歧樣的事,因為這點是微博所擅長的,因此才定位在幫手“普通人自我發聲,記錄和分享生活的平臺”。從定義上來看,他們都更加傾向于發展UGC短視頻平臺而不是與微博競爭PGC內容平臺的地位。
從UGC的商業價值分析發展UGC短視頻平臺都只是一種手段,下面我們從UGC的商業價值來分析這么做背后的目的:
1. 提高用戶對平臺的依賴面對平臺被挖角的快手,其實很清楚,平臺網紅帶來的只有內容和用戶量,這些跟著網紅流向其他平臺的用戶其實對平臺的忠誠度不高,他們都是跟著他們的偶像到處走的,偶像走了,隨之而來的肯定是用戶的流失。所以,快手把本身定位在“幫手普通人發聲”的UGC平臺,找到了真正的用戶需求,他們關注到了最底線的草根用戶對表達自我的巴望,但是,主流社交媒體并沒有給他們這樣的機會(好比微博的素質是“維護明星與粉絲的關系”)快手的出現,給予了它們一個獲得存在感的平臺,用戶對快手的依賴,是真正對這個平臺的依賴而不是對某個網紅的忠誠。
然而,快手過于專注于草根用戶,一定會帶來一個問題,就是內容調性過高導致在盈利上較為困難,好比一些國際大品牌如果想投信息流視頻廣告,它們必定會優先選擇今日頭條或者美拍,而不是為草根發聲的快手。
2. 提高社交關系和社交效率每個用戶都是內容的生產者,在平臺對用戶內容的宏不雅觀調控下,這樣一定會發展成一個用戶關系緊密的社區,因為他們都是基于某一特定需求而在平臺發布基于某一特定類型的內容,例如全民K歌,抖音(雖然在筆者使用后發現抖音對普通用戶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也有的文章把抖音定位成一款PGC產品)等。所以這類平臺上的用戶天然就具有某些相同的興趣偏好,群體之間更易產生共鳴,在平臺上也會更加活躍。
對于一個用戶數量已經足夠大的平臺,好比陌陌,讓普通人通過短視頻和直播提高開放式社交關系的社交效率,才是其用戶量(月活8520萬)能不停突破天花板的原因。
3. 構建社交關系鏈當用戶只是對內容單向的消費時,他們就不會主動去維護本身的社交ID,即便用戶為了回復和關注等行為注冊的賬號,也是一些劣質賬號:沒有頭像,沒有個人說明,沒有動態,這對于平臺自己是倒霉于了解本身的用戶群體從而進行下一步的商業決策的。舉個例子,今日頭條,絕對體量非常大,不管是日月活還是在線時長,但是正因為是新聞資訊類平臺,用戶在頭條上完全是以消費內容為目的。沒有社交ID,這成了頭條最大的短板。而頭條發力UGC短視頻,真是為了補足這一短板,不管是頭條旗下的火山小視頻還是抖音,通過降低用戶生產內容的成原來鼓勵用戶發布作品,用戶一旦發布了作品,勢必會好好經營本身的社交賬號,從而在平臺上構建起社交關系鏈。
UGC產品設計邏輯對于差別的平臺,發展UGC內容社區都有差別的目的,但產品素質上都應符合必然的設計邏輯,下面讀者給出了本身對UGC產品設計的思考。
下一篇:淺談電商會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