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IME:2018-12-03 21:47
早前,看到有伴侶在轉發一篇吳曉波先生評論“短視頻”的文章,標題是《吳曉波:短視頻泡沫本年可能破滅》,嚇得我趕緊點開看了看。
短視頻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火熱,到底有沒有泡沫不是不能討論,但是吳曉波的這篇文章,不到1000字,全文共有3處主要論據,全部有明顯的錯誤。
最讓我不測的是,這篇文章還是按照吳曉波在喜馬拉雅上的一個付費訂閱欄目上的內容整理出來的,也就是說,這些不雅觀念是拿來賣錢的“付費知識”。如果賣的不是知識而是漢堡、衣服、化妝品,賣假貨是要負法律責任的,但是光天化日之下把這些假知識拿出來標價賣,好像沒什么人管,這讓人很遺憾。
錯誤之1
大家想,在今天呼吁大家做短視頻最熱烈的人是誰?是平臺,今日頭條、微博、騰訊。他們為什么那么喜歡短視頻呢?因為視頻跟圖文比擬,它的閱讀時間更長,也就是說,它能夠提高平臺的留存率和閱讀時長。
對一個平臺來講,閱讀時長的增加當然是一個戰略意義上的目標,所以平臺大力鼓吹短視頻的風口,甚至不惜以補助的方式來鼓動大家做短視頻。
辨析:吳沒有明說,但是聯系上下文大概可以看懂,意思是平臺出于本身的需要,在吹這個風,在把創業者往坑里帶。這里的邏輯問題就很大,做創業,不做那些留存高的、時間長的內容,難道去做留存低、時間短的內容?我其實知道不少這種沒人看的內容,我告訴你,你敢去做嗎?
就好像你要開個淘寶店,你當然要先不雅觀察淘寶上什么東西買的人多,需求旺盛,這是很重要的信息。做過BP、見過BP的都知道,前幾頁PPT里必然有一頁跟你說“賽道”,意思就是當下的市場需求多旺盛,空間有多大。
當然,不是說冷門的東西就必然沒機會,但是鼓勵大家去做熱門、需求旺盛的東西,必定算不上是什么錯誤吧?
錯誤之2
作為一個內容產品,它的獲利方式大概就3種,第一種叫做廣告,第二種叫做電商,第三種叫做知識付費。
辨析:這段話之后,吳曉波花了一段篇幅分析這三種盈利方式為什么行欠亨。其中道理并非全無可不雅觀之處。但是這個出發點就已經出現問題。
問題在于,對于傳統圖文類內容,這三種獲利方式的判斷的確是成立的。但是對短視頻并不適用。
因為在短視頻行業里,還有第四種非常流行,甚至比這三種方式更流行、更直接的獲利方式,就是做乙方、制作方,給企業、機構去做視頻策劃、制作的辦事。
好比在圖文創業者這邊,你大概不怎么聽說有人花錢不做投放,只是讓人寫稿子。但是在視頻制作這個業務上,市場需求是很旺盛的。每個企業除了有投放預算的對外大規模宣傳工作,還有很多對內或者面向某些渠道、場合的視頻需求。好比我想給產品拍個介紹視頻放在淘寶店里啦,,我想給企業家做個訪談視頻放在官網上啦。這些需求和案牘紛歧樣,大部分是非求諸專業團隊不成的。
那么短視頻創業者在爭取這部分業務方面,相對于傳統的制片公司、廣告公司有什么優勢呢?有三點:
短視頻創業者本身有發布渠道,就算粉絲不久不多影響不大,但也比完全沒有渠道的傳統制片公司要強;
就算企業沒有發布的計劃,但是短視頻創業者長期對外發布本身的內容,在知名度上甚至要比一些很專業的機構要強,還經常會有一些客戶通過自媒體渠道主動聯系上來;
短視頻創業者更多的只是把制作辦事視作一種創業的“補助”,所以不追求很高的利潤率,往往在成本上有優勢。
據我所知,在公司化存在的短視頻創業者中,至少有50%是正在或將來不排除通過制作辦事來賺一點錢的。看來,吳曉波對這一點一無所知。
錯誤之3
你要知道,從微博到微信時代,流量最大的阿誰東西叫做冷笑話,你有看到冷笑話賺到錢的嗎?如果短視頻釀成一個冷笑話,你覺得是一個很好玩的冷笑話嗎?
辨析:我感覺這自己已經是個冷笑話了。目前上市的自媒體公司不久不多,2015年掛牌新三版的一家公司比較有名,叫飛博共創,旗下最有名的一個賬號就叫“冷笑話精選”,在微博有1000多萬粉絲,在微信也有好幾百萬。
其他賺到錢的段子號不勝枚數,就紛歧一列舉了。我以前還以為微博上那幾個段子手公司在內容創業界是無人不知的。
邏輯誤區
廣告是一個old money,是個老錢,一個短視頻項目要獲得廣告的青睞,大概只是頭部10%的生意,絕大部分的短視頻是沒有措施獲得廣告的。
辨析:最后再提一下,不算是錯誤,但是基本的邏輯上有一個誤區。那就是,有多少人賺到錢,和一個行業有沒有商業模式是兩回事。
實際上,這幾年各行各業的創業都很火熱,你可以去看一下每年有多少項目拿到天使,到年底又剩下多少,絕大多數必定是沒有措施賺到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