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30 日~ 9 月 1 日, 2017 上海國際商業年會在國展中心順利舉行。本屆年會以“搭建新平臺,辦事新商業”為主題,旨在打造涵蓋商業項目、品牌商、科技企業、產業鏈辦事商、代理商等全產業鏈企業在內的一站式實體商業對接開放平臺,為企業帶來商業模式和辦理模式的全面創新,打造全新的商業生態,促進實體商業的轉型升級。

實體商業正在復蘇
近年來,“互聯網+”的浪潮席卷了社會的各行各業,實體商業面臨的沖擊尤為明顯。不過從 2016 年開始,實體商業出現了復蘇態勢。
據尼爾森公布的《 2017 中國新零售白皮書》顯示, 2016 年盡管線上快消品帶動了整體快消市場銷售額近29%的增長,但線下渠道銷量仍占全國快消品銷售額的74%之多。網購對實體商業的沖擊正逐步減輕,線上零售更加積極地擁抱線下實體。
在 2017 上海國際商業年會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樊綱指出,現階段中國消費增長的特點,首先是中國人的物質消費還遠遠沒有得到滿足,而辦事性消費開始增長。他說:“不要小看中國的實體經濟、實體產品消費,從長遠來講這是基礎,從現在來講,這也是增長最快的產業標的目的”。其次是傳統消費和新型消費的并駕齊驅。對于發展中國家的市場而言,還有一點不容忽視的是,高端市場和低端市場的齊頭并進,二者皆有可為。最后需要特別強調的是,中國退休消費剛剛開始。
樊綱說:“中國人口由農村向城鎮,由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的遷移步伐沒有放緩,中國的儲蓄率已經降到了50%以下,加上近年來人們的消費信貸意識在增強,這些對消費升級都是利好?!?/p>
另一方面,在實體消費自然增長的同時,越來越多的科技互聯網企業開始把業務觸角伸至線下。傳統實體商業與互聯網科技、線上與線下的界限逐漸模糊,融合成為了一種一定趨勢。
小米科技創始人雷軍在本屆年會中提到,小米之所以從電商轉向新零售,是因為電商除了有很強的優勢,也存在它的不足。好比說它不容易展現用戶需要體驗的產品,不能第一時間滿足用戶的消費需求,并且有90%的消費者不在網上買東西。
雷軍說:“遇到這個困惑以后我們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能用互聯網思維、能用電商的技術,做線上線下聯動的新零售嗎?為什么我們的零售只能在網上做,不能用同樣的效率在線下做呢?”于是小米開始試點小米之家。本年1- 8 月份,小米之家單店月均收入 519 萬人民幣,坪效達到 27 萬人民幣,僅次于蘋果。小米之家模式的成功也恰恰說明了互聯網與實體商業融合成為了一種商業新趨勢。
萬達搭臺,商家唱戲
實體零售的創新發展,離不開實體商業項目、消費品牌、科技公司、產業鏈辦事商的協同發展和融合,少了任何一個方面都不能真正實現實體零售的創新突破。一直以來,搭建開放平臺是互聯網及科技巨頭的專利。實體商業的開放合作往往不具備系統性、體系性。而上海國際商業年會首次打破這種慣例,建立了實體商業零售開放、合作、融合發展的機制,旨在打造實體商業一站式合作對接、線上線下科技融合、為中國實體商業零售輸出轉型升級系統解決方案的開放平臺。
本屆年會上,萬達商管集團作為參展方,攜近 300 家萬達廣場,貢獻了大量商業資源和豐富的合作商機。
作為全球最大的商業辦理企業,萬達商管的辦理范圍覆蓋全國所有萬達廣場和萬達城項目,創造了連續 11 年商鋪出租率、租金收繳率超過99%的世界行業紀錄。在過去的 16 年間,萬達商管一直專注于商業發展辦理,用其強大的全產業鏈品牌孵化能力和輕資產辦理運營能力聚合了 10000 余家合作企業。
在過去的一年中,萬達商管集團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截至 2017 年 8 月 31 日,萬達廣場已在全國開業 212 座,持有物業面積 3300 萬平方米。據統計,在 2016 年 9 月~ 2017 年 8 月期間,萬達實現了 60 個商業項目的圓滿開業,萬達廣場又進入了 16 個省、 34 座新的城市。
為商戶和品牌搭建合作共贏的開放平臺一直是萬達商管努力的標的目的,萬達速度也離不開 13000 多家合作品牌的鼎力相助。在過去的十二個月,共有 7000 多個新合作品牌合作商戶開設店鋪超過 9900 家, 6000 多個已合作品牌新增店鋪超過 14000 家。
萬達商業平臺也為合作品牌帶來了可不雅觀的業績增長規模。蘇寧云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蔣勇介紹說, 2017 年上半年已經開業的 76 家蘇寧萬達廣場云店銷售平均完成率接近200%,累計銷售超過 16 個億,折合單店銷售突破 5000 萬。小米之家總經理張劍慧體現,小米之家跟萬達的合作現在已經達到 42 家店,銷售規模超過了 5 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