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交網絡的演講邏輯
當下,傳統社交面臨著三大難解困境:一、關系匹配難,不能很好地解決信任關系及個性化特征信息的傳遞問題(社交領域的價值傳輸),人際關系匹配存在明顯的效率瓶頸;二、無用信息多,信息失真、過載,篩選及決策成本高居不下,且受制于諸多現實因素,無以解決社交資源的供需平衡問題;三、有效溝通少,無論是熟人社交,還是陌生人社交,都難以解決“有效溝通”這一根本的社交難題,因為它們更多的基于人們的社會身份,而不是演進式的社交網絡,也就難以制止現實的、昂揚的社交關系辦理及維護成本。

事實上,在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強關系網絡中,并不會存在諸如此類的問題。然而,這一切已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全面到來而悄然改變——而其中最具時代意義的莫過于人們關系網絡的不停消解重構,這意味著一種由強關系網絡逐漸向弱關系網絡的演變趨勢。
回到問題的原點上,到底怎樣的社交網絡方為人們所需?基于現實身份的強社交關系網絡無疑是第一位的,作為人們線下生活的自然延伸及社會身份的強關聯、強映射,但這種模式顯然過于古老陳舊,限制了大量的社交機會及自由的社會連接。事實上,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依舊遲遲無法解決社交的邊際成本問題,而這正是弱關系網絡最為核心之處:如何幫手用戶最低成當地建立最為廣泛而有效的鏈接?換句話說,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現成的社交圈子,而是一個具備自我演進能力的關系網絡。它一定具備如下一些特征:充分個性化、低參與成本、效益可量化、去信任化、高效匹配、供需平衡。而這正是弱關系社交領域所涌現出來的大量機會。
二、社交+區塊鏈有何助益?
區塊鏈應用于社交領域有兩個標的目的值得一試:其一,利用區塊鏈全網公開可見的特性,讓社交網絡變得更為透明高效;其二,利用區塊鏈網絡的匿名化特征特性,重新定義人們的身份認知,并借助智能合約來完成人與人之間的多維度鏈接,摒棄無效社交、量化社交成本效益,賦予社交網絡以新的生命力。
可以發現,區塊鏈在弱關系社交領域有很大發揮空間,和匿名化社交更是有不少契合之處。首先,弱關系社交需要實現低成本、高效率地實現精準的人際關系匹配。那么,基于怎樣一種匹配規則呢?有三個條件需要滿足:充分個性化、效益可量化、供需平衡。這樣看來,如果基于用戶的現實身份,是很難滿足以上三點的。終究,對于用戶來說,更多的時候關注的不是“你是誰”的問題,而是“你是誰和我有什么關系、能產生怎樣的交集”的問題?;诖朔N社交心理預設,以上三個條件自然也就滿足了,那么接下來就是如何實現的事情了。這里,提供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借助于區塊鏈網絡,將個性化標簽作為弱關系社交的價值載體,來解決用戶彼此間信任關系及個性化特征信息的傳遞問題,從而營造一個去信任化的、認知驅動的、自我演進的關系網絡,進而通過多樣化的場景設計將具備相似特征的用戶快速聚攏起來,再利用智能合約來實現“自定義群組”的設計,解構傳統社交關系鏈,重新定義二度人際關系。這樣說起來還是過于抽象,而且略過了很多細節,下面我們以簡單圖示的方式來增補說明。
第一,在區塊鏈網絡中,個性化標簽與一般的社交標簽有何區別?它是否足以承載社交關系匹配及價值判定的功能?而且,如何讓用戶有動力去為別人貼標簽,而且確保標簽的個性化及有效性呢?先看一個用例:

圖示1 標簽合約觸發流程展示
簡單表述下,當用戶要為好友貼一個標簽時,是需要設定一個合約的(由系統配置簡單模板)并發送代幣,但如若對方接受了,最少是需要花費X倍的代幣(由用戶A在合約中來設置數額)來作為返還,如若不接受的話,相關的行為記錄則記錄在用戶的隱藏標簽歷史中,一旦有十人以上予以該用戶相似的標簽,這些標簽將會強制顯示到用戶的標簽歷史中。在這個用例中,包羅了以下幾點設計理念:
● 【成本約束】標簽及合約是寫在鏈上的,用戶無論是為別人還是為本身貼標簽都需要消耗代幣,而且每位用戶最多只能為本身設置五個標簽,不成更改;
● 【認知變現】每一個個性化標簽背后都隱藏著用戶對他人的獨特認知價值,并由對方來決定是否買單、溢價多少,將社交網絡中的有價值認知及關系加以量化及變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