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雷鋒網曾報道,阿里將于7月初在第二屆淘寶造物節上推出阿里無人超市“淘咖啡”。
阿里上一次跟無人零售聯系在一起,是在6月25日于上海舉辦的"人工智能改變零售"高峰論壇上。當時,主辦方深蘭科技聯合芝麻信用及Nvidia,發布了三款無人智能店快貓quiXmart。
quiXmart采用Take go系統,應用了人工智能卷積神經網絡、深度學習、機器視覺以及生物識別等人工智能領域前沿技術,可實現掃手進店、直接購物、拿了就走、無需結賬的無人店全智能化操作。

時隔僅一個多月,阿里本身的無人零售商店“淘咖啡”就呼之欲出了,不但令人浮想聯翩,阿里的無人超市項目是否跟深蘭科技有所合作呢?雷鋒網就此事向深蘭科技創始人陳海波先生進行了求證,他體現兩家公司在這個項目上確實有合作。他還透露,“淘咖啡”無人超市使用的方案與quiXmart有一些相似。
陳海波先生此前接受雷鋒網專訪時曾介紹,quiXmart使用了卷積神經網絡和機器視覺對消費者的體態以及商品進行識別分析。他體現,由于人臉易被遮擋,在持續追蹤消費者時,體態識別比人臉識別可行性更高,不易跟丟。
他還介紹,機器視覺識別商品最大的挑戰在于去配景。店內光線的變革和移動的消費者都會對識另外準確性造成影響。
阿里無人零售團隊負責人多馬在接受采訪時也提到了這一點。他體現,目前阿里采用的是多路攝像頭和傳感器結合的方案。多路攝像頭的主要作用在于監控店內的情況,同時追蹤分析消費者的行為。
好比,分析用戶拿到某一樣商品時的心情和肢體語言,借此幫手商家判斷某款商品是否足夠符合他們的心意;通過捕捉消費者在店內的運動軌跡、在貨架面前的停留時長,則可以指導商家調整貨品的陳列方式和店內的辦事裝置。
但和quiXmart差別,阿里無人超市內的商品加購并非通過機器視覺系統來完成的。雖然其貨架上也集成了識別系統,但主要是用于記錄消費者的行為,好比消費者對某個特定商品拿起、放下了多少次。多馬體現,目前在貨架上做加購動作是有漏洞的。
據業內人士介紹,采用機器視覺方案的無人零售店,隨著店鋪面積增大、人流量增多,將對GPU造成巨大的挑戰,且識別精度也難以保證。
陳海波先生介紹,為了保證quiXmart無人售貨便當店系統的不變性,在極端天氣以及較差的網絡環境下也能正常工作,其識別和運算工作都是在當地進行的。天若科技CEO陳維龍認為,當地化可能是必需的,因為這樣的空間放在什么地方是無法控制的。網絡狀態很可能不靠譜,而計算量又那么大,如果放在云端,很大概率會無法使用。
陳維龍還體現,無人售貨便當店中用到的圖像識別系統在小范圍場景中——好比10平米,100個商品品類,2個用戶——和高本錢、技術投入下,準確率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要進一步擴大,則將面臨非常大的挑戰。考慮到阿里無人零售店面積高達200平米,無論是從對GPU的挑戰還是識另外準確性來說,用機器視覺進行商品加購都是難以實現的。
那么如何才能對消費者想要購買的商品進行確認呢?消費者離店時需要經過由兩道門組成的“結算門”。當第一道門感應到用戶的離店需求時,便會自動開啟;幾秒鐘后,第二道門將開啟,此時已經完成了扣款,一旁的提示器會告訴用戶,“支付寶共計扣款XX元”。
商品識別就在兩道門之間完成,至于使用的是RFID還是機器視覺技術,目前尚不得而知。不過阿里也有可能潛伏大招,因為多馬在采訪中體現,商品識別技術目前還比較敏感,涉及到專利申請。
阿里的結算方案也與quiXmart有所差別。quiXmart進店以及結算時使用的是手掌中的毛細血管識別,而阿里無人超市用到的是“非配合人臉識別”技術,即用戶在不看鏡頭的情況下,系統也能精確捕捉用戶的生物特征,并進行匹配、計算。
用戶首次進店時需要進行人臉信息采集,并同意自動扣款協議。不過代扣金額是有上限的,具體金額上限依差別場景而異,據悉造物節上的代扣上限為5000元人民幣。
目前,無人零售店的一大通病在于支持的商品品類較少,阿里的“淘咖啡”無人超市也不例外。據多馬介紹,此次“淘咖啡”無人超市里的商品都是造物節上的限量產品。但據陳維龍介紹,這種便當店至少要達到50平米、300個商品品類(并且不能是特定的)以上,才具有應用價值。
“淘咖啡”雖然號稱200平米,但鑒于它“集商品購物、餐飲于一身”的屬性,200平米中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是休息和餐飲區,真正用于擺放貨架的空間并不會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