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們的VR教育主體側重似乎并未像Lifeliqe那般集中深化學識教育,相反的似乎釀成了一種短而快的技能培訓方式。
近日美國教育機構Lifeliqe免費開放他們的虛擬教育課程,用戶可在Windows Store上下載Lifeliqe體驗。Lifeliqe在本年4月份將其特色虛擬教育辦事帶到了HoloLens平臺,最初該應用并分歧錯誤外開放。Lifeliqe應用旨在K12教學,包孕10節課程計劃,20個互動模型,科目涵蓋化學、物理和地質學。

(Lifeliqe部分課程)
如今VR等新技術對教育培訓的應用、影響及意義對許多人而言已是耳熟能詳,不少人相信它將改革自遠古時期人們口口相傳到文字傳承再到現代多元學習的二維學習方式,在未來將以新的三維方式全方位提高學習效率與學習深度。
就目前而言,在新技術教育方面取得較為明顯成就的當屬Lifeliqe,那么對于我們國內的教育機構而言,VR又是如何應用到教育學習傍邊?
歷史證明,囫圇吞棗向國際同行學習十有八九會出現邯鄲學步的結果,我國特殊的國情與教育格局下的VR教育顯然與國際VR教育有較大差異。
VR教育在我國的現狀
我們的VR教育主體側重似乎并未像Lifeliqe那般集中深化學識教育,相反的似乎釀成了一種短而快的技能培訓方式——它教你如何進入VR行業,學習VR編程技術,活脫脫就是一個計算機編程VR培訓課,這和學習IOS、Android等培訓課似乎沒有區別,各種VR速成班、20小時學習VR層出不窮。
但是試想VR行業興起就這一兩年,全國如此之多的培訓班,師資力量從何而來?教學質量如何保證?
緊隨VR技術速成班之后的就是各種行業的職業技能培訓,如近日引關注的東航“客艙VR培訓”,重慶某科技公司成立工業級VR培訓中心(還未落地的項目),除此之外并未有聽聞太多的相關訊息,剩余大多都是如沃爾瑪、哈德斯菲爾德大學等國際培訓的訊息。
那么我國到底有沒有VR技術走入基層教育,進入教室的案例呢?答案是有的,如青島海逸學校展開的“VR海洋教室”(現今是否繼續使用暫未可知),許多學校或都有類似的教育嘗試,但是體量小,嘗鮮意味更重,未被報道。但這類嘗鮮教育處于一種粗放式、體驗式的狀態,與本質教育掛鉤卻主科教育無緣。
在VR日報看來,我國的VR教育與國際VR教育在教育主體形式上就有著巨大差異。
我國的VR教育以VR速成班、VR學習班為主(其中多有坑蒙拐騙),以各類嘗鮮式職業技能培訓與基礎本質教育為輔,散亂無序尚未明確發展標的目的,技術底蘊人才儲備匱乏,屬于嬰兒級VR教育。
國際VR教育以學識教育與技能培訓為主,逐步摸索完善,看到了未來教育的脈絡,具有必然的體系與相對明確的發展標的目的,技術底蘊人才儲備較為雄厚,屬于初級VR教育。
國表里VR教育發展出現較大差距的原因安在?
十年植樹百年樹人,教育做為國計民生千秋大計,為何我國VR教育會與世界VR教育有較大的差異呢?VR日報認為,出現這種的原因既有大體環境,人才儲備技術底蘊的原因,也受到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
從大環境上來講,由于總所周知的原因,我國的互聯網與世界互聯網是并不在同一個頻道,我國的互聯網世界類似于古代的四川盆地,自給自足自成體系,網民與外界信息接觸頻率較低,這帶來的小小Debuff就是我國大多數網民無法第一時間接觸到新興事物。
國際網民或許在數年前就已經對虛擬現實技術有了必然的概念,但我國絕大多數網民都是在近兩年才似懂非懂的對虛擬現實技術有了一些認識。
VR概念普及速度過慢,就無法在短時間內擁有足夠的VR從業人口基數,自然就無法誕生出類似于Palmer Freeman Luckey這樣的VR鬼才,更不消說國外許多VR精英都是出自于各大游戲公司,而在我國游戲公司又因為某些原因發育不良,無法貢獻出足夠的VR金領、藍領。
與此同時,在底層人才匱乏,技術短板的情況下,市場、投資者的需求在2016年又非常旺盛,這自然就催生了大大小小的VR速成班、VR學習班。
那么傳統思想是如何影響VR教育的發展形勢與速度?簡單的理解就是VR教育并沒有表示出十足的駕馭來促進學生對于高考知識的掌握,學校師長不敢拿學生的未來去嘗鮮。
傳統教育的方式雖然飽受詬病,但絕對是大部分下層學子的晉身之階,無論多少人大罵高考,但是對于農村、工人出身的孩子而言他們有更好的方式嗎?同時他們就讀的學校也不必然有這個條件去實施VR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