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今日頭條,又為什么要在一個資訊客戶端里面裝進一個微博?
如果你是今日頭條和微博的“雙棲用戶”,本年以來應該會注意到今日頭條的“挖墻腳”現象。
那些在微博上呼風喚雨的明星名人紛紛開通了頭條號,并出現在你的信息流里,而微頭條也悄然常駐在你的屏幕底部,點擊進去仿佛進入了清爽版微博。
而今日頭條比來上線的“私信”功能,也讓它越來越有幾分微博的影子。我曾經在鈦媒體頒發的文章《微博重生歷險記》中提到,微博目標定位的扭曲和矯正,正是從私信開始的。
那么,今日頭條又為什么要在一個資訊客戶端里面裝進一個微博?
我們把這個問題進一步拆解,其實可以歸結為幾個思考:微頭條和微博又有哪些差別?做碎片化內容創作、分發,大規模引進明星名人的今日頭條,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微博,甚至擺蕩重回鼎盛時期的微博的根基嗎?引入了明星粉絲鏈之后的今日頭條能補上社交短板、解除用戶流失的后顧之憂嗎?

今日頭條上京東集團創始人劉強東的個人頁面
今日頭條之所以崛起,乃是因為對于一二線城市以下的用戶來說,微博以KOL為中心的內容分發和伴侶圈以熟報答中心的內容分發,前者需要一一關注KOL門檻太高,后者圈子狹窄內容有限。
微博以報答中心的信息傳播方式決定了關注人先于關注信息,報答信息背書。而頭條用戶則并不在意信息生產者(他們“親切地”稱呼所有文章的作者為“小編”),他們對于信息發布者的甄別能力較差,他們不是傳統媒體的受眾,他們是無力分辨信源也不關心信源的“算法喂食者”。
頭條的崛起,也正是新聞“資訊化”的中國獨有的現象。
正如我曾經在鈦媒體文章《算法為王,正在讓媒體淪為內容工人》中所說,頭條及算法保舉的大行其道,崩潰了媒體的公信力,品牌價值,顛覆了其內容curator的角色,他們和幾分鐘生產一篇文章的做號大軍比擬,在內容生產效率上毫無競爭力。
面對著掌握流量分發大權的“算法黑箱”,自然會出現反向工程算法原理的“Algorithm Hacker”,好比五分鐘生產一篇熱文的“做號工廠”。大眾化的內容平臺,同時讓大眾化的內容生產成為一個套路:
熱點關鍵詞+內容模塊化拼接+標題黨
之所以會出現“爆款流水線”,恰恰是因為只要是算法,都會有套路可循。正如一位業內人士所言,算法最大的問題是:無法形成風格。而在內容、風格同質化的情況下,“算法黑客”自然會勝過原創內容生產者。
而今日頭條的內容補助計劃反而養活了一條“算法hacker”產業鏈,而它所要鼓勵的“優質內容創作者”所獲補助很難覆蓋其投入。實際上,今日頭條之所以拉攏“優質內容創作者“更多是出于公關及版權風險方面的考慮(由誰來判斷哪些是優質內容呢?在算法眼中,投其所好炮制的內容反而是優質內容)。如果掉臂輿論壓力與侵權風險,今日頭條與做號者們可以連結一種雙贏局面。
這一點在短視頻領域表示的更為明顯。正如我在《搬運工、剪刀手與草根藝人:這才是短視頻的“保留之道”》中所說的:搬運、二次加工的成本和門檻極低,可以一日數更,素材又取之不盡用之不息,在短時間內為頭條視頻貢獻了大量內容,助推它每日播放量達到10億次。可以說,搬運工、剪刀手們與頭條視頻“彼此成就”。
今日頭條的用戶并不關心視頻素材來源與版權歸屬,他們也很難成為某位短視頻大V的忠實粉絲。在視頻幫發布的短視頻周榜中,西瓜視頻(今日頭條)上榜的視頻主每周大換血,并且不變度基本上為負數。與之對比鮮明的是,美拍、秒拍、Bilibili上榜的視頻主的不變度都在0.6以上。

視頻幫發布的短視頻周榜
雖然輪流上榜的做號者能夠保證今日頭條的“內容池”川流不休,然而讀者與作者脆弱的粉絲關系卻會導致平臺的黏性過低,這是今日頭條不肯看到的。微博CEO王高飛曾經表達過這樣的看法:中國的手機用戶遍及會在12個月擺布換一次手機,純信息流產品多半需要重新獲取一遍用戶。換機潮導致的用戶流失導致頭條的流量成本居高不下。
這是今日頭條面臨的一個困境:如安在內容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建立更安穩的紐帶?如何讓他們開脫“小編”這樣的尷尬身份,擁有本身的粉絲群體?
今日頭條決定從“挖角”微博的明星名人開始。
比擬內容,人擁有更大的用戶黏性,比擬于自媒體及做號工廠,明星名人生產的內容更具個性化、更不容易被其他資訊應用拉入同質化競爭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