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還未過半,整個中國的零售市場卻已經發生了微妙的變革。
一方面是以阿里、京東為代表的各大線上交易平臺急速向線下傾斜,最新的一個案例是 5 月 26 日阿里再度出手拿下聯華超市第二大股東位置;另一方面,卻是線下傳統零售走過拐點開始重新走向上升通道,大型連鎖商超業績進入環比上升態勢,其中一個典型現象是,物美在京津冀及華東區域全面鋪展“自由購”,改造后的線上線下一體化“巨獸”來勢洶洶。
在這一微妙變革背后,是用戶對于線下優質體驗式辦事的強勁需求,誰能最先捕捉用戶需求,誰就占得了先機。
線上向線下猛撲傳統零售的春天來了
新零售概念提出半年時間內,線上巨頭已經加速對線下的價值進行重新評估與布局。
5 月 26 日晚,阿里巴巴集團與易果生鮮簽訂《股權轉讓合同》,頒布頒發收購后者持有的聯華超市18%的內資股股權,成為聯華超市第二大股東。數據顯示,截至 2016 年 12 月 31 日,聯華超市及其附屬公司的總門店數目已經達到 3618 家,遍布全國 19 個省份及直轄市。也就是說,借道聯華超市,馬云的“新零售”布局將向下更深層次滲透。
阿里這一大動作并不出人意料。此前,這一電商巨頭就已高調與百聯集團達成合作,并連續投資了銀泰商業、蘇寧、三江購物等實體零售企業。
在電商沖向線下的過程中,阿里并非孤例。在本年 4 月,劉強東高調頒布頒發了百萬京東便當店計劃,頒布頒發未來五年京東將在全國開設超過 100 萬家京東便當店,快速并大幅度向線下滲透進行拓展成為劉強東的工作重點。
不止是阿里、京東這樣的電商大佬,當當這樣的老牌電商企業也在行動,在當前的線下門店基礎上,當當要在未來幾年開通“千家實體店”。除此之外,做互聯網手機起家的小米科技也加快在線下落地,小米董事長雷軍更是提出本年要再開 200 家小米之家, 3 年內的目標是 1000 家。
馬云與劉強東的敏銳嗅覺并非沒有依據:線上流量增速趨緩的一大配景是,擁有“人、貨、場”的傳統零售企業已經開始奮起反擊,提供優質辦事+體驗,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用戶回流。
一個有力的佐證是,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日前發布數據顯示, 2017 年 4 月,全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零售額同比增長5.7%,高于上年同期3. 8 個百分點,比擬本年 3 月也加快了1. 7 個百分點。除此之外,具體到各個品類, 4 月糧油、食品類零售額同比增長2.9%,快于上月增速0. 4 個百分點,快于上年同期0. 9 個百分點。
賦能傳統商超的關鍵:如何切脈用戶需求
對于零售行業而言,當前市場上最大的變革莫過于消費需求的變革。在此前幾年,網購以“物美價廉”確實吸引巨大流量,但隨著網購的發展,消費者的“口味”正發生顯著變革,那就是更傾向于選擇有更高質量體驗的辦事,,希望能看得見、摸得著商品,能夠體驗后再購買。
對于用戶需求的這些細微的改變,可以和用戶面對面溝通的線下零售巨頭最先敏銳捕捉到,并率先做出改變,在無形中對線上流量紅利逐漸消失的電商們形成了潛在“威脅”。
關注消費者需求并進行辦事創新,在這場傳統零售巨頭的自身厘革潮流中,物美是一個典型的研究樣本。
最新的一個舉動是,從 6 月 1 日起,物美“自由購”將全面在江浙滬區域開啟,覆蓋 52 家門店,消費者在物美超市可以自由購物并用手機自助結賬。據了解,早在 4 月中旬,物美自由購已經開始在物美中關村店測試,隨后開始大面積推廣,截至目前已經覆蓋京津冀所有物美門店。
在線下商超購物,用戶的一大痛點就是需要排隊結賬,等待的過程極易滋生煩躁情緒,影響購物體驗。而自由購操作流程的簡單程度遠遠超過了大家對于傳統商超的認知:在挑選完商品后,打開多點APP,用APP掃描商品條形碼并提交訂單在線支付后,就可以不消再去收銀臺排隊結賬,可以將商品直接拿出超市。
早在本年年初,物美就在京津冀等多地賣場推行多點“秒付”:用戶使用多點APP在物美購物結賬的時候,只要打開App直接搖一搖就能搖出電子會員碼,收銀員掃描后會自動扣款并完成會員積分。
對于物美而言,其實變革就始于 2015 年,當年其與多點達成戰略合作關系,雙方在采購、商品辦理、物流、倉儲等環節合力進行重塑與調整,如今,多點+物美已經成為新零售的標桿性搭檔;對于用戶而言,從秒付到自由購,實現了在支付環節的最大便當,最直不雅觀感受了新零售線上線下打通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