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滴滴發布整改措施,于9月4日啟動安全大整治。而在之前所發布的常態化安全機制改善措施中,加強警企聯動、推進應急處置的內容吸引了筆者的關注。無疑,客服平臺在涉及消費者人身安全的應急處置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跳出滴滴,放眼互聯網打車市場,客服實際上一直是這個行業的弱項。筆者近期采訪深圳居民周女士,鑒于滴滴風評不佳,她用了另一款時興軟件D來打車,而當中經歷也頗為跌宕驚險。
上周,周女士和朋友阿歡一行六人到外地出差。本想著更方便叫車回酒店,周女士與阿歡分別使用兩款不同軟件叫車。不曾想,二人一對車牌號,發現叫到的竟是同一臺車。致電司機后,周女士遂取消軟件D上的訂單,改乘坐出租車。誰料第二日凌晨5點左右,周女士竟接連接到軟件D司機的來電。原來,該司機在之前送朋友回酒店的路程上,聽聞他們一行多人第二天有早上的航班,再三表示愿意接單。
該司機在得知周女士朋友阿歡并無讓其接單的意愿后,選擇了凌晨5點到酒店死等。根據昨日接單時間和送達地點,該司機聯想到周女士很可能是阿歡的同行人士之一。在無法聯系上阿歡的情況下,這名司機選擇了反復致電周女士,并再三詢問是否接受拼車。
取消訂單,緣何還能致電先前乘客?在乘客無意愿后,為何還偏執致電?劇情狗血,但更出奇的是:周女士選擇投訴軟件D的時候,才發現該平臺并沒有電話客服,而等到在軟件界面找到不顯眼的線上客服時,她才發現自己的留言排在119個用戶之后。截至筆者發文時,該軟件平臺在周女士多方聯系、投訴后,終于讓客服致電給出回復,表示將就此事調查、并提升客服處理進度。
司機的公開信息難以了解、消費者隱私難以保護,等到消費者權益受到侵犯后,才發現投訴無門或者投訴進程緩慢。這樣的場景在互聯網打車行業,實非少見。跳出案件背后,大眾和業界更需要思考的問題是,為何客服成為了弱項?
根本緣由在于互聯網企業思維沒有扭轉。對于互聯網企業,其業務集中在線上,很多企業更愿意把自己的模式定位為輕資產、把自己的角色定位為信息流通的平臺。但不可忽略的是,線上線下一體化已是大趨勢。互聯網打車,絕不僅僅是司機和乘客在線上平臺完成一筆買賣,而是實實在在落地在線下的生活場景。因而,平臺要承擔的責任遠不局限于線上。司機的資質審核、客服投訴的監控處理,這些都需要因應模式的轉變,落地到線下實體。
不妨暢想,未來互聯網打車企業會有布點在線下,主要處理應對資質審核、客服投訴。實際上,觀看走在前列的新零售行業,線上線下一體化、由輕轉重的苗頭已然出現。而對標國外Uber等,客服并非空設的虛型,而是“真熱線”。由此看來,互聯網打車行業,要改善的也不僅應急處置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