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雙十一”前夕,工商總局和部分地市的工商部門就發布警告,明令禁止電商用“先漲價后降價”的方式虛構優惠促銷,也不得虛構成交額、成交量。
今年的6·18年中大促,更多電商平臺加入戰局,但“先漲后降”這樣戲耍消費者的把戲還在嗎?
據廣州日報報道,在6月18日之前約一周,一直通過京東商城購買德國進口酸奶的黃女士發現,賣家突然提價。她詢問賣家才明白,為了備戰京東6·18周年慶,提高了價格以在當天再降價促銷。該賣家建議黃女士,6·18當天多買幾箱。
無獨有偶,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調研發現,包括東芝彩電在內的多款家電,某電商平臺價格全部比1月前或2個月前有上漲,其中一款冰箱整整高出2000元。
同時,還有移動端的價格比拼。據悉,有消費者反映,“一條連衣裙我看到的售價是不到200元,結果6·18在手機登錄商城發現售價僅99元,還說比PC購買省700元。PC登錄一看,標價果然是799元。”
此外,像低價無貨、傾銷尾貨、物流先堵等問題也頻仍,而且京東還被美國指責虛構交易達350億,當然前者予以了否認。
雖然促銷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但是消費者還應回歸理性,不要被一些“噱頭”營銷所迷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