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阿司匹林 " 這個 " 世紀之藥 " 您肯定有所耳聞,這就是拜耳集團發明的。這家成立于 1863 年的德國企業到今天已經整整度過了 153 年,跨越了三個世紀。不僅如此,拜耳集團的業績也是非常亮眼,去年銷售額為 463 億歐元,但是拜耳集團只是一個制藥企業嗎 ? 究竟是什么能讓一個企業可以活得又好又久 ?
現在開啟一扇想象之門,說到 " 拜耳 " 你能聯想到什么 ?
阿司匹林、維 C 泡騰片、世界杯專用足球、寵物藥品 ……
今天的拜耳不僅在醫藥行業載譽滿道,在健康消費品、作物科學方面的成就也同樣令人矚目。
拜耳集團,這個成立于 1863 年的德國公司,彼時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剛剛結束,跟隨著時間的長河整整走過了 153 個春秋。
而且,它與中國的關系也源遠流長,能夠追溯到 1882 年。從最開始他們主要在中國市場銷售染料,時至今日,中國正成為全球價值鏈中重要的一環。拜耳大中華區去年在中國的生意是 45 億歐元,是拜耳在亞洲最大的單一市場。
作物科學是拜耳集團三大業務之一,主要專注在創新的作物保護方案和種子業務以及非農業環境領域的用藥解決方案。幫助農戶為全球人口提供高品質、充裕的食物是拜耳未來十分看重的領域,他們也非常看好中國農業未來的潛力。" 我們要用‘洪荒之力’推動中國的可持續農業發展 !" 拜耳作物科學大中華區總裁黃偉東用這樣的方式表達了拜耳扎根中國農業的決心。
當然,中國本土的農業企業也深信 " 未來已來 "。一邊是漂洋過海歷經百年的跨國企業,一邊是土生土長地生存了二三十年的企業,二者差在哪兒 ?
兩點:" 客戶導向和可持續的理念 "、" 創新 "。
一間沒有藥味的制藥廠
如果沒人提醒,你不會以為這是一間生產農藥的工廠。
拜耳作物科學位于杭州的工廠在 2000 年建立的,總投資 8500 萬美元,占地 9.3 公頃,目前大概有員工 200 多人。
我們參觀了拜耳的生產車間、存儲車間、包裝車間以及實驗室,神奇的是如果沒人提醒,你不會以為這是一間生產農藥的工廠,因為幾乎沒有任何異味兒。
拜耳工廠如何做到的 ? 原來是建廠之初,工廠就按照當時的國際先進標準設計并建造,總的理念是以確保生產安全,體現環保責任的前提下提供高品質的產品。在工廠運行的十多年中,拜耳確保新的設備和環保、安全設施以及工藝標準總是領先于同行業。
據拜耳杭州工廠夏衛平廠長介紹,其實拜耳杭州工廠在設計時已充分考慮未來的發展方向,所以工廠已留有擴建和升級的空間,并根據業務需求逐步實施。如合成車間擴產,制劑包裝車間擴建,3 號高位倉庫建設,消防系統升級,你可能會想,多出來的空間不是一種成本嗎 ? 但是拜耳不這么認為,未來發展空間比眼前蠅頭小利重要的多。這一點和同是德國企業的寶馬公司做法非常類似。寶馬進軍中國建立沈陽鐵西工廠時預留了比當時產能多的多的空間,即便到今天,寶馬的工廠仍然可以支撐未來二十年的產能。
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 " 奧貝里德坑道 "。這原本是位于德國黑森林附近的一座停產的銀礦。20 世紀 60 年代起,德國將其改造成 " 民族寶庫 ",把十多億份兒珍貴文件拷貝在縮微膠片上,密封裝入在一個不銹鋼桶里,即便發生核戰爭都不會摧毀。
也許正是德國人這種 " 看未來,可持續 " 的文化才讓德國企業能夠產生那么多百年品牌。為什么德國產品質量有保證 ? 因為德國企業不是要做一錘子買賣,而是一輩子的買賣,他們信奉的是 " ’質量’迎來的是顧客的再次光臨,而非賣出去的貨物的再次光顧。" 這才是生意得以持續和長久的關鍵門道。
正在面臨 " 品質革命 " 的中國制造業們需要的恰恰就是這種 " 長遠的眼光 "。
做生意不能只講生意
把農藥使用好了,就意味著食品安全有保證了,生物的多樣性才有保障,別說田里的小蟲子跟咱們沒有關系,我們都處在食物鏈上,沒有小蟲子,就沒有小動物,就沒有大動物,那地球上就光剩人了,多沒意思 !
在拜耳廠區間行走,"Act safe,respect life! ( 安全作業,尊重生命 ! ) " 這樣的標語隨處可見。
在拜耳作物科學研發中心,存放有毒性可揮發液體的儀器室里,有一個萬向排風罩,360 度全方位抽走有害氣體 ; 工廠關鍵生產和實驗點都設有緊急沖淋裝備,保證有危險發生時員工能夠第一時間處理 ……
雖然緊急沖洗設備十幾年來一次都沒有用過 ! 但是,為了杜絕那可能的萬分之一,這仍然是拜耳總部建廠初期要求的標配。
正是因為如此,拜耳作物科學工廠連續 12 年沒有發生過任何的安全事故,這在中國的化工行業中實屬罕見。
和拜耳一樣,很多德國企業都是視安全問題為企業生存之紅線。德國企業界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諺語 " 對于安全,沒有什么是小的細節。"
在工廠里,你也不會看到一縷縷的黑煙和臭水。拜耳在建廠初期還耗資 200 萬美元建立了一個焚燒爐,這是一個溫度可達 1100 度的封閉罐,無論什么廢水廢氣經過此爐一燒,瞬間粉身碎骨,最終只會排放出水蒸氣和二氧化碳,最大程度地減少了污染。
不過焚燒爐運行成本極高,每年的運行和維護費用,大約 1000 萬人民幣。拜耳人員曾有一個有趣的類比 " 每個月都至少燒掉一臺奧迪 "。
值嗎 ? 值 !
" 做生意,不能只講生意。" 拜耳作物科學大中華區種子業務總經理葉大維這句話或者可以看出拜耳人的追求。他說,在座的企業家能把企業做這么大都是有情懷的人,如果我們把環境給糟蹋了,再大的事業也沒有用。
不僅如此,為了保證對環境最低限度地傷害,拜耳購買了流化床工藝,生產出的顆粒十分均勻,并且表面呈馬蜂窩狀,確保顆粒能在水里被迅速溶解,保證了施藥效果,還對環境非常友好。
" 把農藥使用好了,就意味著食品安全有保證了,生物的多樣性才有保障,別說田里的小蟲子跟咱們沒有關系,我們都處在食物鏈上,沒有小蟲子,就沒有小動物,就沒有大動物,那地球上就光剩人了,多沒意思 !" 一提到環境,葉大維顯得有些激動。
盡最大程度保護環境,從而保證生物多樣性,這就是拜耳倡導的 " 優良農業操作 " 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國外曾經統計過一組數據,如果從農業的每個環節都是按照 " 優良農業操作 " 的原則進行,整個鏈條若有七八個環節的話,每個環節多做好一點,價值有多大呢 ? 可以多生產出一千萬人的食品,如果把這個換成錢,相當于 5 億人的社保。
" 干凈的水,干凈的空氣,在拜耳我們不去談產品的營銷,而是談作物的健康 !",葉大維說,這是拜耳的情懷。
這不應該是所有企業的情懷嗎 ?
塑料瓶與塑料袋的區別
真正優秀而長久的企業從來都是把用戶 ( 客戶 ) 放在第一位。
這些年,企業談必稱 " 以用戶為中心 ",可是這又豈是互聯網企業的專屬名詞,真正優秀而長久的企業從來都是把用戶 ( 客戶 ) 放在第一位。
拜耳作物科學公司的終極消費者是農民,那它的使命就是 " 為農戶創造價值 "。
怎么創造 ? 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為他們提供一切可能的最好的產品和服務。
農民常用的農藥瓶各位見過吧 ? 玻璃瓶或者塑料袋裝的。這樣的包裝弊端是有的,比如說玻璃瓶,滿地亂扔的玻璃瓶一方面不環保,一方面又很容易扎傷農民。而塑料袋裝的問題也挺大,一方面,大部分農民往往會怕把藥粉末倒不干凈,習慣性地往藥桶里涮涮,不可避免手會接觸到這個藥液 ; 同時,塑料袋包裝內含鋁箔在自然條件下無法降解。
這些問題算是大問題嗎 ?
拜耳認為,算 !
他們為了杜絕農民使用過程中的種種隱患,而引進了一種塑料安全瓶。這種瓶子,瓶口有一個很小的切口,方便打開,也能保證農藥徹底流出,在整個農化領域屬于第一家。拜耳杭州工廠在 2008 年從總部引進了這項技術,這種塑料安全瓶用起來方便、安全,但是成本比普通的塑料袋高不少。
農民的職業是種地,可大部分還是在靠天吃飯,怎么幫助他們提高專業性,增產增收 ?
拜耳注冊了一個面向中國農民的服務品牌 " 農之道 "。在這里,拜耳和本土農業企業、農民一起探索最佳的作物解決方案。在每個大區的銷售團隊里,都有專職的技術人員為農民解決作物從種到收的技術問題。
服務也延伸到售后環節。一旦用戶買了產品,通過掃描瓶身上的二維碼,驗證真偽、了解產品信息。
銷售管一時,研發管一世
目前中國市場上農藥的活性成分 4 個里面至少有一個是拜耳發明的。
拜耳另外明顯區別國內企業的一點是,那就是研發投入超級大。據黃偉東介紹,2015 年財政年度,拜耳集團銷售額為 463 億歐元,其中光研究開發投入為 43 億歐元,占比將近百分之十。
研發投入大,創新就有了各種可能。
目前中國市場上農藥的活性成分 4 個里面至少有一個是拜耳發明的,而在上世紀 80 年代,拜耳原創的藥占了中國農化品的一半還多。
以路富達 ® 為例,這是拜耳今年新推出的解決農作物線蟲的產品。它有哪些創新呢 ? 目前市面上的殺線蟲劑,都是高毒或者中等毒性,甚至還有劇毒的。而這款產品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分類,屬于毒性很低的產品。這是一個顛覆性的創新。第二,與傳統殺線蟲劑相比,用量大大地減少,普通產品在一畝地里大概要用到半公斤到兩公斤,而我們的產品只需要 67 毫升,我們把殺線蟲的藥帶入了毫升時代。同時,這個產品還有一個神奇之處在于可以延長農產品貨架期。這就帶來了更多的價值。
拜耳的拿敵穩 ®,不光解決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還可以改變氮肥的吸收,改善水稻的出米率以及品質。他的創新基于作物整個生長期,不僅要解決問題,同時還要提升增加產品品質,減少用藥。
除了產品,拜耳的技術創新和服務創新也不甘落后。
通過 6 到 8 年的努力,拜耳和一家日本的插秧機公司合作開發了除草、施肥和插秧一體化作業技術。這是一個很神奇的事兒,農民再也不需要單獨操作,把三個作業一次性完成,節省了很多人力成本。這技術在中國也是首創的。
當然,創新的成本和風險也是巨大的。
要知道,一個產品從原材料到上市是一個漫長過程。拜耳人員有估算過,一般發明一個新產品意味著把一個化合物從 10 萬個里面篩選出來,從發明到上市大概需要 8 到 10 年,相當于平均投入 2 億歐元。
研發投入大也是德國企業區別其他企業最顯著的特點。數據顯示,德國研究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 2.9%,位居世界前列。而德國弗朗霍夫學會一項研究顯示,德國總科研經費的 90% 都集中在企業,令德國企業有著令人驚訝的研制新產品的速率。德國人始終相信一句話:真正決定企業前途命運的是研究與開發,而不是別的不能把握的客觀因素。
毫無疑問,拜耳,也堅信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