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小旅行社的定義
對于中小旅行社的定義與中小企業的定義一樣,是一個相對概念,至今都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以小型旅游企業為例,如果從服務業的行業標準來看,國內的一些旅行社的從業人員在10-100人不等,營業收入在1000萬元以下,這些都屬于中小型旅行社。
中小旅行社有著屬于自己特有的生機和活力,近些年旅游業迅速提高,它們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但由于其資本不是很大,項目單一,人員不多,沒有太多分社和網點,也因此在行業中缺少競爭力。
2.競爭分析
2.1 來自互聯網巨頭的打壓(攜程、途牛……)
OTA:Online Travel Agent 是網絡平臺與旅行社融合產物,集合了網絡優勢與旅行社專業服務能力的在線旅行社。他們興起之后,用戶更加方便簡單的出行旅游,動動手指頭就可以了。途牛,同程,去哪,攜程等等,這些線上OTA的崛起也大大削減了實體旅行社的市場份。
2.2 來自社交游、自助游的顛覆(游俠客、……)
自助游近幾年非常火爆,甚至自助旅游不是年輕人的專利,更不是是省錢旅游的代名詞,而成為重要的旅游趨勢,一種時尚一種生活態度。對陌生環境的冒險和探索成為旅游的樂趣所在,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而且是以最省錢的方法背著包去自己設計路線,自己安排旅途中的一切,非常具有個人喜好的特色出行體驗。這種體驗也是目前旅行社的軟肋之一。
2.3 來自專業驢行的擠兌(三夫、……)
由于市場越來越細分化,國內出現了專業休閑旅游服務訂制平臺,它們匯聚了優質的鄉村農家樂,休閑農莊,度假村,鄉村酒店,特色景區等旅游資源。而且針對特殊類型的驢友們,專業組織AA出行、自助游、特種旅游以及野營、徒步、攀巖、滑雪、騎馬、自行車等戶外活動……這種定制化的特色旅行服務,尤其值得傳統旅行社反思。
2.4 來自同行的價格血拼
當面對以上幾點困局時,大部分旅行社沒有自我反思,改變發展戰略。而是由于資金短缺,底蘊不足,迫于企業生存壓力,采取低價戰略招攬游客,由此進入了價格惡性循環,同行之間為了搶生意,繼續拼低。如此一來,壓縮的價格從哪來?只能是降低相應服務質量,如住宿、餐飲、用車和人員服務力。最后兩敗俱傷,導致行業整體低迷的后果。
3.如何脫困?
3.1 立足門店,最大化本地優勢
不管OTA還是其他旅行網站平臺如何強勢,他們畢竟不能做到人與人的當面交流。就無法更深刻、簡單、直接的了解旅客需求和多變的想法。所以小旅行社一定要善于利用本地化的優勢,在店面周邊建立營銷氛圍,比如拓展社區老人、周邊學校、當地公司團隊等……
社區價值不亞于企業的營銷命脈,建議學習星巴克的社區服務,參與了打掃敬老院、幫廚、為老人祝壽和文藝節目表演等多項服務。社區勞動的強度遠非一般意義上的蜻蜓點水,而是真正發揮本地化營銷的方法。如今旅游消費者中老年人比重增大,社區營銷也就變得十分重要。所以要整合旅行社自身的優勢,吸引社區居民;比如根據社區居民的人群特征,舉辦精品線路路演:老人多的介紹夕陽紅,暑期推介親子游,節假日介紹冷門人少線路;旅行歸來幫助老年旅客整理照片,甚至幫忙沖印成冊,又或者組織親朋好友來門店分享照片ppt和旅途故事……總結起來,引用TVB的經典臺詞:大家都是做街坊生意的!如果你不融入街坊,門店還有存在的必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