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極牛CEO吳際超向36氪透露,已于今年5月份完成1000萬元的Pre-A輪融資,由深圳君勝資本和真格基金投資。
36氪曾報道過極牛,針對創業公司的技術難題,提供專家平臺幫他們度過難關。具體上,就是一個O2O+C2C的線下約談平臺,與在行”大體一致,是一套細到咖啡誰來買單的標準化流程。但在流程上極牛比在行多了一個企業端懸賞的功能,就是把自己的問題描述清楚,讓有興趣的專家毛遂自薦。為了便于分類,極牛把企業端需求分為三類:針對技術方案設計的方案定制”,針對具體技術的技術問診”,針對技術管理問題的技術教練”。
上面就是極牛天使輪階段在做的事情,不過吳際超告知36氪,拿到Pre-A輪融資后,他們的方向有了一些改變。
之前運營下來,極牛發現,其實創業公司并不在意誰來提供方案,更在意的是誰能幫我寫代碼,直接把問題解決”。而C2C的約談平臺,雙方在交流1-2個小時后,往往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另外,公司拿到解決方案之后,程序員也需要技術大牛的指導才能完成。所以,極牛現在加入了項目的實施環節,通俗理解,就是外包服務”。企業聯系到極牛告知需求,極牛組織技術團隊給企業實施解決。
但這樣似乎又回到了傳統的外包公司,并且模式也相應變重。對此,吳際超的意思是,技術確實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問題,不能光依靠紙上談兵。此外,創業公司的需求是可以模塊化的,極牛在積累了一定的訂單后,總結了很多通用型”,類似于打車派單系統的邏輯可以同樣應用在外賣平臺上。這樣一來,極牛的規模化就側重在這些標準化的模塊上。
極牛COO彭超認為,極牛在做的事情和36氪報道的國外公司Gigster不謀而合,Gigster在去年底獲1000萬美元A輪融資,想做軟件開發的Uber。不過按照極牛目前的發展路徑,有點像CODING,對此吳際超認為,CODING是一個眾包平臺,而極牛只需要企業提出需求,之后的可以由極牛一站式提供。
據悉,極牛平臺已有3萬多注冊用戶,線上的技術專家在300人,線下還有幾百人。目前極牛團隊不到20人,本次融資資金將用來提升服務,繼續向平臺引入技術大牛,并且會增加一個自己的項目管理的團隊,用于把控項目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