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服務化發展已成為全球制造業發展的重要趨勢。近期,我國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堅持把結構調整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關鍵環節,推動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長期以來,發達國家依靠在研發設計、商務服務、市場營銷等服務領域的領先優勢,主導著全球生產網絡和產品價值鏈。我國制造業強國建設不僅需要關注制造業技術水平的提升,更要通過發展服務型制造來提升制造業的附加價值。認真研究發達國家的推動制造業服務化的相關政策和做法,對推動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提升制造業產品的附加價值和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發達國家推動制造業服務化發展
(一)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制造服務業
目前,發達國家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70%,而制造服務業占整個服務業比重的70%。發達國家正是依靠在研發設計、商務服務、市場營銷等服務領域的領先優勢,主導著全球生產網絡和產品價值鏈。自20世紀60-70年代,發達國家就大力推動制造業企業向服務價值鏈延伸。如美國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制定系列法規,如1980年提出鐵路和汽車運輸的條款”、1984年制定航空條款”、1991年頒布《多式聯運法》、1999年通過《金融服務現代化法》等系列法律法規,促進服務業的發展。芬蘭將服務業和服務創新”作為重點推進工作之一,提出建立以顧客為中心的服務業是芬蘭競爭力的來源”,先后部署創新制造、創新服務、創新、創新運營模式等3項工作計劃,對制造業服務化發展給予引導和資金支持。
(二)加快以智能制造為代表的新型制造模式推廣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個性化需求的日益增多,工業互聯網、工業云、移動O2O等新型生產組織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工業設備、生產過程、產品和用戶數據的感知、傳輸、交互和智能分析的能力,為制造企業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實時動態控制與管理提供了技術支撐,極大地提升了制造效率和服務能力。為在新一輪產業和技術革命中搶占先機,近年來,發達國家紛紛制定先進制造發展戰略。如美國的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德國的工業4.0戰略以及日本的I-Japan戰略都凸顯了發達國家通過加強制造業的頂層設計來適應制造業服務化的發展趨勢。以德國為例,德國的制造業服務化相對比較弱,其制造產品沒有充分挖掘服務的價值。德國工業4.0的提出意味著德國試圖利用其變革德國制造業的方向,即通過向智能制造的轉型,大力推進制造業服務化。
(三)加強制造業服務化發展的標準和規范建設
發達國家一般不通過經濟或行政手段直接干預產業發展,而是加強對標準和規范建設來支持來引導制造服務化發展。如美國建立了營運模式共創與知識交流的平臺,用以向企業推廣制造業服務化運作模式。歐洲國家除了高度重視基礎設施環境建設,政府還積極推動本國的服務貿易自由化、開放化,為本國服務業開拓國際市場創造條件。日本政府制定了25種與企業相關的認證體系,通過組建行業協會來加強和完善制造服務業市場的管理。此外,為促進服務貿易的發展,發達國家在WTO談判和其他區域經濟一體化談判進程中都把服務貿易標準作為重要的談判條件。
(四)大力推動制造業服務外包業務的發展
由于勞動力成本比較高,為專注于核心業務的發展,發達國家都將服務外包視為發展實體經濟的戰略支點,紛紛出臺相關政策措施支持制造業服務外包,服務貿易和服務投資成為國際經貿合作新熱點。一些國家通過積極發展服務貿易,帶動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如美國為了促進和擴大生產性服務貿易出口,專門制定了服務先行”的出口促進策略,重點促進其具有強大競爭優勢的旅游、商務與專業技術服務(包括環保、能源等工業服務)、交通運輸、金融保險、教育服務、影視娛樂、電信服務等行業發展。
二、我國制造業服務化發展面臨的挑戰
長期以來,我國對制造業服務化的認識尚不到位,重工業、輕服務”的思維慣性普遍存在,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思路和舉措較為落后。雖然近年來我國制造業企業開展重視制造業的服務化轉型,在裝備制造和電子信息等領域涌現了一大批制造業服務化的企業,如陜鼓、海爾等。但是由于我國制造業服務化的起步較晚,政府部門對制造業服務化還缺乏完善的政策支持,許多生產性服務企業的財稅優惠較少。另外,企業的專業化分工與合作的意識較為淡薄,對生產性服務的需求還是以傳統服務為主,缺乏專業的現代服務。
目前,中國制造業還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制造業還普遍以加工、裝備為主,商業競爭模式還主要是依靠低成本的價格競爭為主,通過品牌、研發、金融等環節的盈利能力還明顯不足,缺乏服務理念的商業模式創新。與跨國公司加快服務化轉型相比,我國一些制造企業從制造環節向集成服務的延伸力度仍然不足,特別是在提供集成服務和整體解決方案、零部件定制服務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距。我國90%以上的標準規范仍集中于制造業領域,服務業標準十分缺乏。在設備檢修、合同能源管理、制造業物流、車載信息服務等制造業服務化的重點領域,還存在許多標準規范的空白。此外,推動制造業服務化發展需要復合型的專業人才,但是目前我國的教育體系還普遍缺乏對工業設計、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等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專業人才的培養,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設計無法滿足制造業服務化轉型的需求。相比發達國家,我國的職業教育和在職教育明顯不足,還需要增強企業員工的創新意識和服務意識。
三、四舉措推進制造業服務化轉型
(一)加強頂層設計,推動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
一是加快制定推動我國制造業服務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我國制造業服務化發展的路線圖,在先進制造的發展過程中要大力推動制造業服務化發展。二是搭建制造業服務化的支撐平臺。要鼓勵制造企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分工協作和共同發展。三是加快建設多層次的人才培訓體系和科學的人力資源開發利用體系。改革職業教育體系和在職培訓,優化課程設計,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提供大量的專業人才。
(二)推廣智能制造生產模式,加快兩化深度融合發展
一是推動重點行業開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以流程制造、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產業為突破口不斷提升中國制造的服務化水平。二是加快推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的推廣和試點,繼續選取企業開展典型經驗的推廣和應用,通過信息技術改造和優化制造業全流程,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三是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發展,發展產品定制、零部件定制、柔性制造、個性化制造等,在規模化、批量化生產的同時,注重滿足不同層面、不同客戶和消費者的市場需求。四是進一步創新商業模式,更好服務于制造業。積極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開展商業模式創新,推動云服務、互聯網金融等新型服務業態的發展。
(三)培育技術和品牌優勢,提升中國制造的附加價值
一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大力提升中國制造的自主創新能力。圍繞當前國際產業競爭的熱點領域,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在集成電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領域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大力提升中國制造的技術含量,提升制造業產品的附加價值。二是著力優化產品結構和改善品種質量,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生產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三是加大對自主品牌的培育和推廣。加大對企業品牌培育的政策扶持,引導企業增強以質量和信譽為核心的品牌意識。研究和發布品牌培育管理體系實施指南和評價指南。四是要充分利用行業中介組織的專業作用。發揮其專業優勢,廣泛開展信息、咨詢、交流、培訓等各類促進活動,為企業開展品牌建設活動服務。
(四)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增強中國制造的國際服務能力
一是加強對制造業企業走出去的政策扶持。推動制造業企業加大對發達國家的研發中心的投資并購活動,鼓勵企業設立更多的海外銷售服務中心。二是加強與跨國企業的合作。借助跨國企業的營銷和服務網絡進一步擴大中國制造業產品的市場空間。三是加強對生產性服務業標準的制定和規范化管理。借鑒國際經驗,依托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加強對制造業服務化標準的制定,加快推進生產性服務業的國家標準化進程。積極開展國際認證工作,推動服務標準的國際化。四是擴大制造業服務外包業務。細化出口產品市場,深入挖掘中國產品和服務的市場潛力,推動我國制造業服務外包向工業設計、檢驗檢測、生物醫藥研發等高端領域拓展,推動中國制造的國際服務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