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對加快發展服務外包產業、打造外貿競爭新優勢作出部署。業內人士對此表示,本次會議對服務外包產業釋放出一系列政策利好,包括發布產業指導目錄、培育龍頭企業以及多項財稅金融政策支持,將推動服務外包產業從主要依靠低成本競爭向更多以智力投入取勝轉變,同時也將進一步優化我國外貿結構,并有望形成開放型經濟的新支點。
事實上,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在全球經濟的震蕩調整中,服務業成為全球經濟發展新的增長引擎,服務經濟成為影響各國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據統計,發達國家的服務業占其GDP70%以上的份額,且每年仍以2%-4%的速度增長。
商務部副部長房愛卿此前表示,服務貿易是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而服務外包是領頭羊。服務外包作為服務貿易的新興領域,具有較強的發展潛力和顯著的知識外溢效應,是未來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新支點,也是經濟轉型與城市發展向集約型模式轉變的關鍵。
數據顯示,近些年我國服務外包產業增長態勢明顯,其中今年前10月,服務外包合同金額和執行金額分別為818.4億美元和611.8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6.3%和33.4%,而同期我國外貿進出口僅增長3.8%。
在服務外包規模較快增長的同時,服務外包行業就業規模也在穩步擴大,截止2014年10月底,我國服務外包企業從業人員594萬人,其中大專及以上學歷占比高達66.7%。此外,服務外包產業也逐漸向高端業務拓展,生物醫藥研發、產品技術研發、工業設計等高附加值的知識流程外包與提供商業解決方案的業務流程外包占比日益增大。今年前10月,我國承接離岸信息技術外包(ITO)、知識流程外包(KPO)和業務流程外包(BPO)執行金額占比分別為52.3%、33.5%和14.2%。
盡管服務外包產業發展勢頭強勁,但總體上還處于發展階段,政策引導尤為重要。商務部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任鴻斌曾表示,我國服務外包貿易政策與產業政策協調有待加強,在岸服務外包和本土發包業務發展嚴重滯后,服務外包龍頭企業國際競爭力亟需提升,服務外包市場環境也有待進一步完善。
本次會議明確,要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增加服務外包示范城市數量,相應擴大對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減按15%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對其職工教育經費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8%部分實行稅前扣除的稅收優惠政策實施范圍。試行國際服務外包增值稅零稅率或免稅政策。
早在2010年,財政部、商務部等部門曾發布通知,自2010年7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止,對注冊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漢等21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的企業,從事離岸服務外包業務取得的收入,免征營業稅。此后各地營業稅改增值稅后,營改增”試點地區的單位和個人向境外單位提供的軟件服務、電路設計及測試服務等免征增值稅。本次新政后,試行的所有城市國際服務外包將實行增值稅零稅率或免稅政策。
當前我國已成為貨物貿易發展大國,未來進一步增長的空間相對有限,而服務貿易盡管起步相對較晚,但其發展空間巨大,將改變我國以往單純依靠貨物貿易的現狀。中國社科院服務貿易與WTO研究室主任于立新表示,在以制造業為代表的貨物貿易出口遭遇困境的大環境下,以服務外包為代表的服務貿易呈現較高速度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出口下滑的空間。
以國際服務外包為代表的大規模國際服務業轉移是新一輪全球產業調整和布局中的新趨勢。當前中國、印度等國家都在積極承接服務外包,發展服務貿易。”商務部前任部長、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陳德銘表示,考慮到服務業開放的深入將進一步優化金融服務外包的環境,金融和技術變革將重塑金融服務外包格局,因此作為服務外包重要內容的中國金融服務外包發展正當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