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表示,基金外包服務機構的準入程序有望簡化,將鼓勵基金托管等機構先行先試提供中后臺外包服務。
目前部分小型公募基金公司和私募基金期待將部分業務外包。私募基金獲得獨立發行產品的資格后,更需要外包服務。一家規模達30億元的大型私募相關人士介紹,如果業務不外包,公司每年花在后臺上的成本超過1000萬元。
一家中型私募相關人士透露,外包業務的收費可以根據資產規模按千分之三的比例收取,或者在一定的交易規模基礎上,按15元/年-30萬元/年的標準打包收費,提供的服務包括估值、清算、份額登記、基金會計、開戶備案等。對于一些次新基金公司而言,在尚未形成規模效應的情況下,也希望減少后臺成本。據媒體報道,一些公募基金公司后臺人員占全公司的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再加上系統的投入,一年產生的費用可能高于基金銷售的傭金費。目前已出現專門為公募提供產品設計和備案的外包服務。
業內人士預計,私募帶來的外包業務量有望超過1億元。如果鼓勵基金托管機構先行先試提供中后臺外包業務,意味著有基金托管資格的銀行和券商在外包業務上有先發優勢。目前私募須在券商處開戶進行交易,也傾向于將外包業務委托給券商。一位私募人士表示,券商提供外包服務的邊際效益很高,只要有一套系統,就可以給多家私募提供服務。截至3月底,證券投資基金托管人共29家,其中券商3家,分別是海通證券、招商證券和國信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