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消息:記者從昨天舉行的2014年創新藥物臨床前研發高峰論壇”上獲悉,上海正加快融入國際生物醫藥研發鏈和產業鏈,力爭到2017年上海研發外包達到300億,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發服務外包中心。
在論壇會上,丁健院士指出,我國生物醫藥發展必須從仿制向創新轉變,要以創新推進產業發展。目前從全球來看,新藥研發的投入產出比在下降,而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隨著已知的有效化合物的不斷發掘和積累,新化合物的篩選與合成難度越來越大,基礎研究難以轉化為生產力 ;另一方面,近年來各國政府在新藥審批中對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要求越來越嚴格。
面對全球新藥研發的共同困境,醫藥界積極尋求在研發戰略和組織模式上有新的突破,有效推動研發的效率和產率的提升,如:建立聯盟、合同研究、技術授權、合資公司等,其中生物醫藥服務外包業興起,不僅可以節約新藥開發的成本,更有利于新藥流程網絡化和研發效率快速化。會議透露,目前全球研發外包組織承擔了新藥研發中近1/3的組織工作,在所有Ⅱ、Ⅲ期臨床試驗中,研發外包機構參與了2/3,2013年的市場份額約達285億美元。據預計生物醫藥研發外包服務的全球市場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加,到2017年生物醫藥研發外包市場份額將達到430億美元,占研發總支出的24.6%。
日前,市政府發布《上海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4-2017年)》中,明確提出上海要圍繞產業創新發展需求,發揮上海技術、區位和人才等綜合優勢,積極吸引和大力培育各種生物醫藥研發和服務機構,重點發展先導化合物合成和篩選、藥物臨床研究、安全性評價等研發服務外包業態,積極探索藥物合同生產的先試先行政策,力爭到2017年上海研發外包達到300億,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發服務外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