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世界500強惠普和花期軟件看中武漢位居中國前三的科教資源,慕名來漢考察,卻無足夠的場地供其容身。兩大IT巨頭轉身去了成都。4年過去,成都軟件業收入逾1700億元,是武漢的3.4倍。
15日舉行的湖北服務外包產業發展論壇上,云華時代等國內軟件行業大佬,策動了一場頭腦風暴——武漢軟件產業如何起飛?
在海外上市的中國軟件企業集體退市的背景下,新當選的中國信息產業服務與外包產業聯盟理事長曲玲年認為,從中可窺見國內軟件業似乎到了從1.0向2.0轉型的關口。億達信息CEO鄭時雨則直奔主題,對武漢軟件產業而言,盡量多地發展規模企業,是提升產業最好的途徑。
武漢軟件行業協會負責人、武漢佰鈞成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耿標算了個賬,武漢有118萬在校大學生,不過這樣的科教優勢,是一種規模優勢,也是一種長期的比較優勢,無法在短期顯現。此外,武漢現階段顯得市場相對狹小。不僅比不了北京(全國市場),也比不了上海(長三角)、廣州(珠三角)。
他說,軟件外包行業投資至少有3年成長期,如果武漢未來八到九年,將軟件業發展到2000億規模,政府在政策扶植上的投入,按比例至少要90億元,平均每年10億元。這對任期相對較短的政府而言,無疑是個考驗。
新世基科技副總裁洪剛則認為,從武漢軟件業發展的軌跡看,恰恰這些年是靠市場化走過來的,特別是引進大連軟件園的管理團隊,使軟件產業園從無到有,一步步發展到今天。
上海數字內容產業促進中心主任樊宏并不認為武漢在校大學生多是一種優勢。他認為,大學生所受教育要與地方產業匹配才能發揮優勢。如果能與產業協同創新培養,這種局面將有改觀。此外,武漢目前的輻射力雖然弱,但如果在原創技術的創新上做文章,用獨有技術實現遠程服務,加上產業金融提升加速,無疑將加強武漢軟件產業的輻射能力。
對此,武漢軟件新城總經理邵輝回應說,新城不僅僅只引進IBM等500強企業,也將吸引三五人的創業創意團隊,為此,將引進東軟的培訓機構創建人才培養基地,打造武漢軟件業人才池”,將武漢大學生的量轉化為產業發展的后備人才強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