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服務業開放試點以來,國際服務業向我國轉移的趨勢漸趨明顯,服務業正成為吸引外資的新熱點。在日前于貴陽召開的中國城市服務業投資洽談會”上,有關專家指出,我國服務業的對外開放仍處在初級階段,還存在發展上的誤區,亟待采取措施,因地制宜提高利用外資的水平和質量。
國際服務業轉移我國速度加快開放處于初級水平
上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服務業領域對外開放一直在很小的范圍內試點,對外資的限制比較多,外商的投資規模較小。進入十一五”以來,我國服務業吸收外資保持良好增長勢頭,2010年服務業和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87億美元、496億美元,可謂平分秋色”。
中國投資協會會長張漢亞說,我國服務業占GDP比重偏低,去年僅占43%,而世界平均水平為60%左右,美國等發達國家在75%以上,我國大部分城市服務業存在著整體素質偏低、競爭力不強、經濟效益不高、內部結構不合理等問題。與國際直接投資的發展趨勢和服務業利用外資的橫向比較,我國服務業利用外資水平和質量都有待提高。
專家認為,我國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面臨著六大問題:一是服務業外資總體規模和比重偏?。欢欠諛I中除房地產外,利用外資的單體規模都較??;三是實際投資比例最多的是房地產業,對其他服務業的投資比重低,領域偏窄,結構低端化;四是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五是以獨資企業為主,占服務業外資企業總數50%以上;六是投資國別地區日趨多元化,但無論企業規模還是經營效益,外國投資企業都高于港澳臺投資企業。
據了解,與制造業等產業相比,我國服務業外資流入時,對投資環境要求高,更注重法律環境,投資區位指向性弱,投資規模受金額限制較小,由于擔心知識資產向外擴散,更愿意采用獨資形式,投資傾向追隨客戶,更具拉動效應。
承接服務業優劣勢并舉發展還存在一些誤區
商務部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何曼青說,在服務業跨國投資大潮中,我國已具備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的良好基礎和承接服務業國際轉移的基本條件,主要優勢包括:
良好的宏觀經濟態勢和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龐大的制造業創造的巨大服務需求,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提升了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質優價廉的綜合人力資源,較高水平的信息基礎設施和較強的信息技術產業支撐,一些沿海發達地區形成的產業配套程度很高的產業集群,隨著基礎設施、法律法規等制度的逐漸完善,市場交易成本相對下降,使服務業的投資具有相對比較優勢。
但同時,我國承接服務業國際轉移也存在劣勢,主要體現在服務業發展滯后,缺乏專業化的中高端服務供應商,難以承接高端服務業外包業務;服務業高層次人才缺乏,企業運營成本過高;政策環境不完善,立法不健全、不配套、層次低,缺乏可操作性,對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發展中地方分割和保護等問題突出,部分行業壟斷經營嚴重,行業準入限制較多;未來還將面臨一些新興經濟體如巴西、俄羅斯、越南等激烈的競爭和挑戰。
何曼青認為,我國服務業發展必須走出三大誤區,一是走出過度重視總量思維的誤區,將強調分類指導和重點突破作為服務業發展思路選擇的基調;二是走出為發展服務業而發展的誤區,將實現從產業導向向功能導向的轉變作為服務業發展思路選擇中不斷強化的方向;三是走出過度重視服務業就業吸納作用的誤區,將促進服務業的結構升級和競爭力提升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找準定位、因地制宜、多方位促產業開放
從長期來看,未來我國產業開放的主要思路應著力提高制造業開放質量,加快農業開放,利用制造業開放所形成的產業規模、產業鏈完備等有利條件,積極吸引服務業跨國直接投資,帶動服務業開放,形成第一、二、三產業全面開放、互動發展的格局。專家建議:
找準定位,凸顯特色和比較優勢,培育壯大主導產業鏈。根據地方工農業發展的產業特色進行科學規劃,圍繞地方支柱產業、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產業群”和發展極”,重點引進區內產業鏈中的瓶頸”產業、聯系效應”大的產業,少引進甚至不引進對區內成熟產業有沖擊的產業。如浙江義烏、紹興等中小城市通過促進服務業的專業化聚集發展,強化城市功能特色、增強城市的核心競爭力。
采用適合服務業的招商形式,如專題招商已成為長三角地區服務業招商的主要方式,還有產業鏈招商即以先進制造業聯動引進配套的生產性服務業等方式,提高招商成功率。
全力抓好服務外包環境與載體的建設。服務外包轉移方與承接方對投資環境的關注有所不同。根據轉移方的關注,打造適合服務外包企業生存、發展的環境,而服務外包產業的特點則決定了轉移方更加關注知識產權保護、信息安全、人力資源、人文環境、業務成本、電訊基礎設施和技術服務條件。
商務部及其他部委認定的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將在宏觀政策、規劃設計、人才培訓、招商引資、綜合協調等方面給予支持,通過專項扶持資金,用于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基地內人力資源培養、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建設等。中國外包基地城市促進服務外包的經驗包括,明確服務外包的目標、思路和重點,聚焦重點載體,打造服務外包示范基地,加大政策扶持,大力引進服務外包人才,實施人才獎勵補貼機制,完善配套服務,營造服務外包發展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