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成本上漲情況下,中國本土企業需要學習全球制造業中人力組合和卓越管理的精髓。
近日媒體報道,一家全球制造業巨頭決定在3年內將機器人的數量從目前的1萬臺增加到100萬臺,以取代流水線上重復簡單工作的非技術工人。此舉可謂是在CPI高漲、人力成本不斷上升情況下的智慧體現。
最近幾年,每年兩次最低工資標準的提高帶來的兩位數的勞動力成本的增長,無疑牽動著制造業企業的神經。一邊是原材料采購成本的不斷飆升,一邊是勞動力成本的增長和上揚。在這種情景下,中國制造業企業紛紛通過技術改造、產業升級等途徑為自己尋找下一個出口。
在多重壓力下,顯然現有的經營模式和制度已是舉步維艱,尤其是勞動力占總成本比例較高的制造業企業,已經無法再承受更多的壓力。全新的發展和根本性的變革已經箭在弦上,是對當前中國制造業企業生存商業模式的較量,更是對企業變革力量、胸襟和氣魄的較量。
這就要求中國制造業企業在人力資源戰略上實施更具前瞻性的策略,這種策略具有長期的、全面的、囊括外因的、可持續性的、開創性的屬性,而不只是短期被動地增加吸引人才的成本和員工的收入以及單一的雇傭模式。
如何化蛹成蝶,有兩個關鍵點:第一,是否有開拓者的戰略韜晦,在具有增長潛力的新銳市場,整合優化企業的人力資源。
無論是深耕中國市場的外資制造業企業,還是拓展海外市場的本土制造業企業,相比完全地從中國引進或向中國轉移整個制造業的模式,不如根據新銳市場的勞動成本、基礎設施和地方政策等各個方面的比較優勢,策略性地進行資源的配置和優?化。
對于庫存成本低、勞動力占總成本比例較高,尤其實施精益生產或其他措施仍不能大幅降低勞動力占總成本比例的制造業企業,轉移生產運營至勞動力相對低廉的新興市場非常明智,比如中國的中西部城市成都、重慶和西安。對于謀求國際化發展的中國制造業企業,可將生產業務轉移至低工資的國家,從而獲得價格優勢,比如將部分生產轉移到了東南亞的越南、孟加拉、印尼和印度等國家。
然而,將生產轉移到低工資地區或國家并非易事,要考慮他們是否具備生產制造的基本條件,以及物流運輸成本等其他方面是否具有優勢。在選址上,是否靠近原材料供應商和客戶所在地、是否能夠縮短原材料供應和訂單生產的前置時間、是否有利于對不斷變化的市場條件作出更好的回應,都要綜合去平衡。
第二,是否有開放的心態去包容新事物,順應潮流從制造業思維到服務外包思維轉變。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人力資源服務外包已經相當普及,約有60%至80%的企業采用人力資源服務外包,而且服務外包的范圍和內容也越來越廣,逐步從行政性的事物上升到企業戰略的層面,為企業分擔憂愁。在中國,一些外資制造業企業已經大膽嘗試移植全球人力資源戰略的一些做法,化繁為簡,在非核心的業務流程上采用人力資源外包的模式。如一家企業通過分享萬寶盛華公司的規模優勢,節約了近一半的保險費用開支。適當的人力配置,使該企業在業務的發展上,舞步更加輕盈。
然而,在中國,真正采用人力資源服務外包的企業比例還很少,市場的普及率很低,大而全的人力配置和龐大繁雜的流程困擾著很多規模化的制造業企業。對于中國本土制造業企業,如何盡快找到自己未來的出路,領略全球制造業在人力組合和優化的卓越管理精髓,成為取得持續發展的利潤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