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離岸外包目的地國家。根據麥肯錫研究,金融危機之后,跨國公司后臺、研發等業務呈現出由歐美向亞太、中東歐等地區加速轉移,中國將成為全球承接服務外包的第二大中心。從國際服務業轉移趨勢和國內服務業的發展趨勢來判斷,十二五”是中國服務外包產業實現跨越發展、整體提升,創造國際競爭新優勢的關鍵時期。全球地位將進一步鞏固提升。(8月2日 《中國發展觀察》)
中國的十二五”規劃公布的開始之年以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公布第二年。中國的服務外包業發展被提上了一個很高的日程上來,自從商務部開展千百十工程”以來,中國的服務外包業發展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跟鄰國印度相比較還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中國的服務外包業要實現騰飛發展的目標,仍需要思考到底還缺少什么條件。條件的缺失乃是導致騰飛與否的重要因素,從國際環境、國內環境兩個環境分析看,中國的服務外包業的騰飛需要處理好諸多矛盾和問題。
從鄰國印度的狀況看,印度目前已形成年銷售收入300億美元、其中出口230億美元的服務外包產業,承接全球65%的軟件外包市場業務和46%的其他服務外包市場業務,成為全球最大的提供服務外包的國家。人們往往把歐美稱作世界董事會”、中國稱作世界工廠”,而把印度則稱為世界辦公室”。作為承接國際服務外包業務最早的國家之一,印度發展服務外包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有許多值得借鑒的經驗。健全的法律法規支持和保障是服務外包業發展的基礎、科技園區是服務外包的重要支撐、人力資源開發的保證和行業協會建設都是我們需要借鑒的因素。
服務外包產業屬于第三產業的范疇,要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從第一二產業轉移到第三產業的過程中,服務外包業的發展必不可少。但是,對于其發展處于一個模糊的狀態中,對于該產業的理解仍處于偏差中。服務外包,從含義上講是指企業將價值鏈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礎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IT業務和基于IT的業務流程剝離出來后,外包給企業外部專業服務提供商來完成的經濟活動。因此,服務外包應該是基于信息網絡技術的,其服務性工作(包括業務和業務流程)通過計算機操作完成,并采用現代通信手段進行交付,使企業通過重組價值鏈、優化資源配置,降低了成本并增強了企業核心競爭力。
在這個剝離的過程中,作為承接方的中國最缺的是什么呢?簡而言之就是能力。承接服務外包的能力,從信息技術外包到知識流程外包到人力資源外包等等形式的外包。而能力的形成關鍵的部分就是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這一點從印度的承接服務外包來看意義非凡。假如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即使成為最大的服務外包承接國家,那也僅僅是為他人做嫁衣”的行為。猶如中國在走制造業大國”的進程中一樣,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成為很多發達國家轉移產業的傾銷國之一。在巨大的剪刀差”之下,中國的制造業走的就是這樣的一條沒有科技含量的路,那么,中國的服務外包業絕不不能重蹈覆轍。走上這樣的一條缺乏科技含量的道路。
而加快自主知識產權的進程最缺乏的是什么?當然是人才。因為人才的競爭乃是國際競爭的根本所在。在中國服務外包業的騰飛上,可以從政策上支撐,也可以從地區之間的差異上入手,也可以從宏觀上進行規劃。但是,歸根到底還是需要人才的支撐,簡單地講就是服務外包中高層次人才的培養。這才是中國服務外包業發展的關鍵所在,舍此不能取得其騰飛也。目前,中國的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發展迅猛,但是對于服務外包人才的培養卻相當欠缺。盡管有的高校設置了相關的專業,但是從專業人員的培養看仍舊存在著與市場需求脫節的現象。
為此,應建立高校、服務外包企業、培訓機構、行業協會共同協作的服務外包人才培養體系。但仍舊存在諸多問題:一是由于高校的課程設置受教育部規定制約,很難根據服務外包市場需求開設課程,因此,大學生畢業通常不能直接進入服務外包企業工作。二是目前承擔服務外包人才輸送的主要是職業技術學院、國內培訓機構,層次較低,這些機構不具備培育高端人才的條件。三是培訓機構資金困難比較突出。為此,一要考慮給高校在課程設置上一定的自主權,讓他們能夠根據市場需要、就業需要創新課程設置。二要加強產學研合作。鼓勵高校在企業、園區建立學生實訓基地,實現零距離就業。三要推廣學分互換機制。四是加強崗位培訓。可給予企業一定財政補貼。四要鼓勵發展服務外包培訓機構。五要建立人才公共服務平臺,國家要認定一批平臺,為企業培訓各類高級服務外包人才服務。六要積極引進領軍人才,積極吸引海外留學人員歸國創業。
因此,認清我國服務外包產業的優劣勢,有效借鑒印度的成功經驗,政府做出正確的市場定位,加快國內經濟金融改革步伐,并協助營造業內良性有效的商業競爭環境,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的契機加快融入國際產業分工和合作進程,發揮行業協會和民間教育機構的積極作用,改善法律制度環境,提高技術開發和質量管理能力,注重核心技術的研發等相關領域,才能為中國服務外包業的順利騰飛插上飛翔的的雙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