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1年印度實施對外開放、放寬對外資準入門檻以來,印度在吸引外資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總體而言,成就十分有限,每年實際利用外資只有區區數十億美元,與中國數百億美元的利用外資規模不可同日而語。主要原因在于印度對外資的開放很不徹底,主觀上印度人開放決心不足,害怕外資對印度經濟造成傷害,政策上阻礙較多,門檻較高。2008年以來,在反危機大背景下,印度政府檢討了自己的外資政策,決定進一步改善擴大外資利用政策,降低門檻。首先,印度政府針對一些重要產業的外商投資實施自動許可原則,將外商投資股權比例的自動許可分為三類,即50%、51%和74%以上。政府還設立外國投資促進局,負責審批非自動許可的外商投資申請,并頒布新的《外匯管理法》以取代早先的《外匯管制法》。此外,政府也放寬了對技術轉讓和印度企業對外投資的限制,使滿足某些條件的投資項目可以獲得自動許可。
2010年,印度政府進一步放寬對外資限制,允許本國零售商從自己的合資批發商那里采購商品并進行銷售,取代之前內部采購”只能進行內部使用”的限制措施。印度政府將外資對印度國債的投資上限從50億美元提高至100億美元,企業債券投資限額從150億美元提高到200億美元,將外資企業在印度子公司和合資公司中的股份上限從51%提高到74%,同時承諾所有審批項目都將在一個月內全部完成。
此外,印度允許100%的外資通過自動許可的方式進入房地產領域。政府還放松對投資額達500萬美元以上的全外資非銀行、金融類企業的限制,允許這類企業在不進行額外投資的情況下,在印度建立分支機構。對外政策的放松和優化使印度吸引外資量顯著上升,年均利用外資水平從10年前的每年10多億美元大幅度增加到近年的每年100多億美元,投資領域也從IT、零售擴展到制造業、房地產等領域。2009年印度位居世界吸引外資第9位。中國華為公司在班加羅爾軟件產業園區設立了雇員達數千人的大規模軟件開發企業,是印度吸引外資成就的一個縮影,也是中印卓有成效的合作的具體體現。
積極利用外資、吸引在外留學人才回國創業等促進了印度基于高新技術的新興戰略產業的發展,印度在信息技術產業、醫藥產業等均得到了快速發展,并保持著快速發展勢頭。如2008年軟件出口超過200億美元,占印度總出口的20%多,印度涌現出了公司雇員超過2萬名、分布在全球50多個國家、年度收入超過20億美元的TCS,年度收入超過10億美元的Infosys、Satyam、Wipro等在印度國內和美國上市的軟件業巨頭公司。印度軟件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成功新興戰略產業。在軟件服務外包領域,2010年印度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規模達到600億美元。外包服務為印度創造就業崗位逾230萬個,產值占印度國內生產總值的7%,占印度出口總額的近4成。印度占據世界離岸信息服務業份額的65%和外包業的46%,成為世界最大的軟件和服務外包市場。
制藥產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2008年,印度制藥工業產量市場規模達到80億美元以上,居全球第4,出口占其產值的一半。
印度通過發揮自身人力資源優勢與積極吸引外資相結合,致力于打造世界辦公室”,與金磚伙伴比翼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