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的母校,杭州師范大學在去年年底建立了全國第一所專門針對“服務外包”行業發展的學院——國際服務工程學院,為杭州滿足“外包”產業人才需求未雨綢繆。
新學院的教學模式顛覆了種種傳統大學的教學法,馬云在學院講課時要求學生中三分之一自己當老板。
參與全球競爭的高端“服務外包”產業使人才的能量和潛力被再次重視起來,但是中國高等教育已經遠遠落后于市場的需要。
幾乎CBN走訪的每一家“外包”企業,都會訴說兩難,一頭是大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另一頭是迅速成長的“外包”企業找不到合適的人。
而在杭州,無論大學和民間培訓機構,在人力培養方面已經走出很遠。
打造“杭斯大”
杭州市市長蔡奇去美國考察“服務外包”之后,說了一句玩笑話:要把“杭師大”變成“杭斯大”——杭州的斯坦福大學。
美國的大學體制與中國完全不同,他去斯坦福大學感受最深的是,教師往往身兼兩職,既是教學者又在企業擔任職務,市場的最新動向會帶著課程一起更新。
但中國大學的情況有所不同。一位“IT外包”從業者曾對CBN抱怨,學校里教的東西已經嚴重脫節,都是10年前的知識。“學校跟我說教授只能教這些,他們是根據教授的需要、而不是市場和學生的需要來教!”這位人士說。
在全市定位大力發展“服務外包”之后,杭州師范大學開始了教育體制創新的摸索。新成立的國際服務工程學院執行院長詹國華[0.06 -1.64%]在接受CBN采訪時說,IT人才畢業后往往要經過最短6個月的崗前培訓,現在他們摸索如何把這些實訓嵌入到本科教育中去,實現畢業就業零距離。
他們請IT企業參與整個教學改革,擬定教學計劃,甚至把企業的項目也帶到大學中來,其中不乏IBM和微軟,爭得他們的項目作為學生的實訓課程。“我還認為師資是最重要的,我們的教師主要從企業中、從海外歸國的人員中找。”詹國華說。
與此同時,杭州當地的民間IT培訓機構也有了相當規模。在杭州設有3個基地的達內培訓總裁韓少云告訴CBN,他本人從事軟件開發10年,在企業招人時發現畢業生潛質不錯,但是與就業崗位之間總是有那么點差距。于是借力這個商機,下海創業。
達內自創業以來已培訓了近30000名大學生,韓少云說,只要踏實學習,就業都不成問題。目前達內也陸續和5所大學的軟件學院合作,將培訓課程置換為大學課時,讓學生在大學里就體會到市場前沿的開發技術和更新潮流。
創業氛圍和就業保障
杭州師范大學另一個創新是和阿里巴巴[17.82 -1.98%]合作創辦的商學院。學院一位教學工作人員告訴CBN,學生都會被要求在淘寶上開店,體會自己當老板的感覺。
其中也有學生開始做起了“服務外包”。如果有學生在網上購物,快遞到了學校門口一般不能再入校,這名學生就當起了貨物從校門到寢室的第二棒“快遞”。
而一批投入IT外包的海歸創業者們定期會舉辦沙龍,或者和政府官員一起搞午餐會,向政府提出各種包括路標改善、停車位改善等等建議。
杭州市外經貿局局長李玲在接受CBN采訪時說,這些建議需要耐心去聽,當地政府也愿意做保姆,為企業協調這些事情,因為杭州很重視這個產業,也愿意扶持有創業精神的企業。
她還說,單個大學生的創業政府也鼓勵。浙江有很多成功的民營企業家,政府會請他們給大學生配創業導師,一個企業家帶幾個學生創業,政府也會給他們的項目提供低息甚至無息的貸款。
當然,在現實中創業者畢竟是少數。
對于政府而言,眼下的當務之急還是大學生的就業問題。
目前大學和培訓機構對于IT軟件開發的培訓還有很大的作為空間。在部委層面,商務部的“服務外包”扶持資金中就有針對外包企業錄用大學生,政府補貼4500元/人的政策。杭州市是最早實行地方配套資金的城市,以鼓勵企業錄用員工。
一位正在接受IT培訓的學生告訴記者,半年的學費在15000元左右,同學中有錢的不多,一般都會采取貸款的方式。如果政府可以為學生分擔一部分貸款壓力,可以大大減輕原本工作難找的壓力,全身心投入培訓,重新學習以前在大學沒有學到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