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服務外包市場快速增長,不僅傳統的IT軟件外包市場持續增長,而且新興的業務流程外包更是隨著不同業務類型的豐富和需求的成熟逐漸表現出了更大的市場機會,這些都無疑給中國服務外包產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北京作為推動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領先地區,不僅在產業積累上已初具規模,而且在軟件外包和業務流程外包領域擁有非常豐富的市場、人才、企業等資源,這將為北京借勢全球、乃至中國的服務外包市場發展機遇、推動相關產業發展壯大獲得收入創造條件。
2008年6月至9月,北京服務外包企業協會對北京400余家服務外包企業進行了調研,在此基礎上組織專家形成了《北京服務外包產業研究報告及財政支持建議》就北京支持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重點及具體措施提出了建議,以促北京服務外包產業騰飛。
一、北京支持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重點
北京支持服務外包產業的重點可以總結為三句話:一是聚集大企業,形成全國的接發包中心;二是做好服務外包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成為中小服務外包企業發展的沃土;三是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形成統一品牌。
支持龍頭企業和技術資源優勢企業在北京聚集
服務外包企業的趨勢是向規模化方向發展。北京的一線龍頭企業在2008年有不只一例的購并,購并所帶來的規模擴張占到公司增長的一半左右。對比印度的服務外包企業就可以看到,印度前5名的外包企業就占到全體企業營業額的60%左右。因此,北京抓住了服務外包領域的龍頭企業,就抓住了全國服務外包產業的牛鼻子。通過優惠條件將這些龍頭企業的總部吸引到北京來,就可以形成全國意義上的接發包中心,從而吸引國際和國內的各種資源向北京聚集。這一點只有北京能做到,而且一旦做到將是其他城市無法復制的。
加強服務外包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
服務外包領域的“基礎設施”,可以概括為架“橋”、修“路”、建“集市”。“橋”,是打通人才供給的橋梁。一頭是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一頭是外包企業招不到人。這中間的橋梁就是實訓,通過實訓將大學生培養成適銷對路的高級藍領;還有引進海外高級人才的橋梁。“路”,是針對信息服務業所必須的信息高速公路-寬帶,以及相關的災備中心。帶寬的問題是許多外包企業反應多年得不到解決的問題之一。“集市”就是公共服務平臺。這個平臺可以是每年一次的國際會議,也可以是提供給外包企業應用的工具或公共服務。其職能就是將買賣雙方安排在一起,通過相關內容的公共服務,促成交易的達成。
為了促成集市交易,建議北京政府將有關部門的外包需求直接拿到這個集市進行交易,吸引買賣各方的積極參與,并形成規范的交易規則。政府拉動是刺激內需的重要舉措,希望在服務領域也能有所作為。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形成北京統一品牌
服務外包的產業特點和印度成功經驗都表明,國際發包客戶在選擇接包企業的時候都是沿著國家、城市、企業的先后次序進行決策的。因此,單個企業所進行的海外推廣是效率最低的。如果能夠形成城市乃至國家的整體品牌推廣,將是最有效的方式。印度NASSCOM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最新暴光的印度第四大服務外包企業的欺詐丑聞,對印度的服務外包產業是一個致命打擊。我們應抓住這個機會,以行業協會的整體面貌進行主動的宣傳和推廣,勢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種統一品牌的推廣有兩大優勢:一是所有投入所產生的回報是回饋給北京市的,因為投入推廣時是政府和企業共同出力,但獲得收益時是“北京市”這一品牌在國際服務外包市場獲得最大增值,品牌知名度一旦打開,未來國外發包企業認可信賴的不是某個企業,而是北京市這個整體品牌,那么就形成了政府投入、政府獲益、企業共盈的良性發展模式。二是該品牌一旦形成,北京市將對國內服務外包產業和服務外包接包企業擁有實際的影響力和凝聚力,在未來發展中北京將有能力影響全國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并掌握對服務外包企業優勝劣汰的選擇權。
二、具體舉措
沿著上述支持服務外包產業的三大重點方向,在總結企業歷次會議上提出的一些具體建議的基礎上,嘗試性列舉十大舉措,供市政府及相關部門領導參考,希望藉此推動北京服務外包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1、制定北京市發展服務外包產業五年規劃
調動企業、研究機構、大專院校、中介組織的各方資源,將企業領導、行業專家、高校老師和業內人士組織在一起,形成對北京市未來發展服務外包產業的統一認識。利用示范區的空間布局,充分發揮現有科技園區的企業資源和優勢,使我市服務外包產業在戰略高度的保證下得以快速發展。
2、建立服務外包專項經費
參考北京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經驗,從財政資金中每年撥出專項經費5個億,用于發展服務外包產業的專項經費。經費用于產業空間建設(服務外包總部基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企業能力建設、市場宣傳與推廣等。還可以用于補貼政府部門采購專業服務。
3、打通服務外包企業的銀行融資平臺
流動資金周轉困難成為發展迅速的服務外包企業的一大瓶頸。一些不錯的企業就是因為缺乏流動資金而不得不放棄新訂單,而另一些龍頭企業則因為缺少資金而錯過了收購海外核心企業的機會。因此,打通服務外包企業與銀行的融資渠道,給予服務外包企業以貸款貼息的支持,在現階段成為最令服務外包企業感動的舉措之一。
4、對服務外包企業的能力建設給予資金支持
支持范圍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服務外包企業自身投資建立的培訓機構;服務外包企業培訓一個能上崗的大學生大概需要4個月時間,成本在1萬元人民幣左右。可參考企業的投入給予相應的補貼。
服務外包企業引進的高端國際人才;中關村管委會已經出臺相關措施,對國際上有影響的人物回國發展給予每人100萬人民幣的支持。
服務外包企業為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而開展的技術平臺建設(僅對龍頭企業);
服務外包企業為提高企業服務能力而開展的國際認證;建議國際認證或認證升級費用補助標準,對上年度通過CMM/CMMI三級及以上認證或認證升級,以及eSCM、PCMM/ISO27001/ISO20000/BS7799/SAS70等認證或認證升級的企業,給予實際發生費用的50%-100%的支持。
服務外包企業用于商標、專利和著作權的投入。
5、鼓勵服務外包企業進行國際市場開拓
具體支持標準在統一組織的前提下,對參加市政府有關部門組織的境外服務外包市場開拓、展覽展示活動,給予攤位費60%的支持;對公共布展、廣告宣傳等公共經費給予全額支持。申請中央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支持的項目,不再給予重復支持。
6、委托服務外包企業協會開展專項服務并給予資金支持
支持資金用于以下幾個方面的服務支出: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每年一度的產業調研及報告編寫;出版《北京服務外包》雜志,成為業內的專業媒體;進行政策宣講與相關培訓;協會牽頭建立的公共服務平臺。
7、支持行業組織盡早形成企業認定標準
哪些企業屬于服務外包企業,這個問題直接影響著政策的落實和實施。標準的制定歸屬于國家專門的組織,北京市為確保政策的落實,可以先自行制定簡易標準,讓部分企業先行享受政府的支持。
8、加強服務外包人才供給
建立不同級別人才培訓體制,服務外包行業從市場供給的角度而言,人才是關鍵,而人才之中高端人才是重中之重。高端人才只能依靠重點大型企業的培養,政府可聯合重點企業形成培養機制,如政府可依據企業擁有高級人才的數量進行培訓資金支持,或者直接以政府名義對個人進行獎勵,高級人才認定可通過其管理項目的規模、大型項目的實施經驗、相關技術資格的認證等。鼓勵企業在實際工作中培養高端人才,北京市只要把握住高端人才資源,就能夠把握全國大中型企業的主體業務。
由北京服務外包協會建立機制、組織進行人才水平級別評定,將具備百萬級項目管理經驗的高端人才優選出來,然后以企業擁有的高端人才數量為依據,每年對企業進行定額培訓支持。這樣鼓勵企業承接更大型的項目、培養更多高級人才。
針對企業不愿意培養應屆畢業生的情況,為了能引導參與從事服務外包行業的人員規模逐步增加,企業上年度每新錄用1名應屆畢業生(大專以上學歷)從事服務外包工作并簽訂一年(含)以上勞動合同的,對其培訓發生的費用一次性給予最高不超過5000元人民幣的定額培訓支持。(約合企業培訓初級人員三個月薪資成本的50%)
完善海外人才激勵和評價機制。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政策,為外籍人士辦理外國人永久居留證、回國(來華)定居專家證、多次出入境簽證;允許海外高層次人才創辦的高新技術企業承擔國家各類科技計劃項目;符合要求的產品可納入政府采購目錄。
9、支持服務外包人才培訓機構,加速人才培養
對現有培訓機構,根據上年度培訓機構完成服務外包人才培訓情況,對其培訓發生的費用給予已培訓人員最高不超過500元/每人的定額支持。
10、加強服務外包領域的知識產權建設工作
加大培訓力度。利用政府及協會的資源,加大培訓力度,普及知識產權知識,提高企業及相關公眾的知識產權意識。
引導企業進行知識產權管理。由于對于知識產權的意識不強,導致企業對于知識產權的操作能力和管理水平相對較低。因此有必要引導企業加強知識產權管理,從版權、商標、專利的申請,到商業秘密的控制、信息安全的控制、知識產權保障能力等,整體提高企業的知識產權控制能力。
鼓勵企業進行品牌建設,打造明星企業。政府應該重點扶持幾家明星企業,鼓勵企業進行國際、國內商標申請工作,打造服務外包行業中的著名、馳名商標,使其成為中國服務外包行業的典范代表。同時,針對服務外包企業經濟實力參差不齊的實際情況,應該借鑒國際先進經驗,進行外包基地的品牌化建設,率先形成外包基地的品牌優勢。
完善與知識產權相關的規章制度。印度NASSCOM的經驗值得借鑒。20世紀90年代初,NASSCOM及時推動政府頒布了《反盜版法》、《信息保護法》,并主導成立了反盜版熱線,有效地遏制了盜版問題可能對印度軟件產業發展造成的危害。我國目前已經在全國推行12312知識產權舉報投訴熱線,應延續該方針,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使12312深入人心。除此之外,協會應配合政府及時建立服務外包知識產權標準,及知識產權相關規章制度,以規范服務外包行業在知識產權領域的行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