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東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披露,擬合并對日離岸軟件及外包服務商大連華信計算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大連華信”)。收購完成后,東軟將成為國內首個規模突破2萬人的外包企業,成為中國軟件(10.42,-0.72,-6.46%)業真正的“巨無霸”。 天時:出手時機恰到好處
東軟此次決定收購大連華信的時機,可以說是占盡了天時。國務院批準20個城市打造服務外包示范點、2008年我國軟件業務收入強勁增長29%、電子信息產業振興規劃中包含軟件及信息服務……可以說,金融危機也帶來了中國軟件業振興的機遇。
目前金融海嘯蔓延,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為降低成本,把更多的業務外包,這為中國積極承接國際服務外包業務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預計2010年全球國際服務外包市場規模將超過6000億美元。全球財富1000強中95%的企業已制定業務外包計劃。
軟件專家冀勇慶認為,金融危機的到來和行業增長放緩也是大規模并購和整合的好機會。2008年12月整個外包行業的增長速度已進一步放緩,因為金融危機使得來自歐美和日本的發包量有所縮減。而眼前的實惠就是能讓東軟收購大連華信的價格相對低一些。
業內專家認為,盡管一次成功的并購往往需要四五年的時間去觀察,但是此次合并可說是時間把握得正好。新公司通過并購可牢牢黏住原有的日本客戶,擴大在日本的市場份額。對于外包企業來說,規模意味著實力,意味著能夠接下別人接不下來的大單子。
地利:并購將創造三贏局面
對于此次合并大連華信的原因,東軟集團在公告中解釋說:“為進一步擴大公司國際軟件外包與服務業務領域的規模,提高公司整體競爭。” 由于兩家公司主要的客戶均為日本企業,比如NEC、NTT DATA、日立軟件等。因此,這一合作對于東軟吸收更多的日本客戶很有幫助。另外,目前東軟有15000人的規模,在國內外包公司中排名第一;大連華信也有將近5000人,排名第二。兩家公司合并之后,將會把國內所有的競爭對手都遠遠地拋在后面。
對于大連華信而言,其被東軟收購的一大好處便是可以實現曲線上市。2006年,大連華信曾計劃赴日本上市,但這一計劃最后無疾而終。2008年,大連華信計劃在國內A股上市,但未能通過發審委的審核。此次如能成功被合并進東軟集團,大連華信的上市計劃將得以曲線實現。
而這次收購如果成功,還有一個潛在的受益者——大連市。大連將進一步鞏固了自己“中國外包之都”的地位——東軟和華信最大的外包基地都設在大連,而其他19座國務院剛剛公布的外包示范城市則將很難撼動大連的領頭位置。
人和:“巨無霸”企業要趕超印度
目前中國外包企業與印度相比還有差距:東軟一年的營收才達34億元人民幣(2007年),而印度年營收超過10億美元的企業就有10家以上。印度的四大軟件外包公司員工總數均在數萬,最大的塔塔員工總數達到了12萬之多。
此次兩大中國軟件外包巨頭的合并,也再次證明了服務外包產業的一個規律:產業集中度會越來越高。在軟件外包領域,公司的規模是其爭取大訂單的重要條件之一,因為一些服務及軟件開發的項目,需要幾千人同時協調工作。如果一個公司規模只有三五千人,那么他將難以完成一些大型項目的交付。
國家制造業信息化專家魯君尚對記者表示,長期以來,中國軟件業各自為戰,規模幾十人到幾百人的企業居多,在國際競爭面前顯然缺少競爭力。中國軟件業要想真正崛起,必須擁有幾萬人規模的龍頭企業。
賽迪顧問預計,到2012年中國軟件外包服務市場將占據全球市場8.4%的份額。如果中國企業運用好這次金融危機順勢而上,中印在外包領域的實力對比也有可能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