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花橋經濟開發區。華道數據處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道”)的近千名員工,在這里處理著銀行的外包服務。一位員工一天要敲打近10萬次鍵盤。
越來越多的金融企業為了度過冬天,選擇把“非核心技術”外包出去,這被稱為金融BPO(業務流程外包)。一般說來,這類“非核心業務”包括發卡與收單服務,數據處理與災難備份,呼叫中心等。
這一源于歐美的商業模式,將公司業務運營過程中耗費大量人力的企業服務及操作中間環節,外包到人工成本比較低的國家和地區。華道正在實踐的,正是這個兩三年前很流行的概念。
一般來說,國內做金融BPO業務的公司,多是為國內、國外的信用卡發卡機構、銀行和保險公司提供一站式的后臺流程外包服務。而華道的客戶,就包括30余家境內、外行業領先的銀行、保險公司、支票清算公司等金融機構。
金融危機中的機會
“目前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是,在華道為銀行提供BPO服務后,不少原先在銀行工作的員工轉而進入華道。” 華道昆山花橋中心總經理丁宗飛這樣表示。華道在全國擁有5大中心,昆山只是其中之一。
據介紹,金融危機發生以來,昆山處理中心的業務不僅沒有減少,而且保持月招聘200至300名人員的規模。“這個昆山中心從8月正式投入營運以來,到現在人員已經擴展到800多人,今年年底將達1000人以上,投運至今我們的數據處理業務已占整個集團數據處理業務總量的25%到35%,預計明年產出將達1.2億左右。”
華道成立于1998年,到2005年之前做的都是影像方面的業務。直到2005年,才進入金融BPO領域。
從2005年成立至今,華道的業務量每年以250%的速度遞增,毛利則能達到50%左右。就連四大國有銀行中,也有兩家使用華道的服務。
據介紹,將一些流程外包后,“就直接的工資成本來說,華道就能為金融機構節省25%至30%。”華道CEO楊鵬表示。沒有實現外包之前,銀行需要大量的人員去處理這些業務。由于各家銀行及保險公司的業務量并不穩定,如果一家銀行今天的業務是2000單,很可能明天就激增到1萬單。銀行為了保證實效,往往按照1萬單的業務量來配備人員,但當業務只有2000單時,便有80%的產能處于閑置狀態,這無疑造成了極大的浪費。而華道服務的對象是多家金融客戶,這樣就很容易做到“削峰平谷”,最大程度地發揮人員效率,降低成本。
“老單子照做,新單子照接”是華道目前的寫照。只不過,“由原來特別高速的成長,轉變為比較穩健與審慎的成長。”
切入金融業務
華道在2005年進入這個行業,正逢一個好時機。
2005年時,恰逢銀行業從數據大集中向后臺大集中轉移,又趕上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急需找一個第三方后臺做數據處理。當時為各個銀行提供影像系統集成的楊鵬發現了機會,便在這個當口介入外包,從數據錄入起步,逐漸向上下游延伸。
對于金融機構來說,將原先繁雜冗長的手續外包后,不僅能節省成本,“更能將精力節省下來去搶占市場,打造品牌,以及進行新產品的研發”。
以“外包”給華道的信用卡業務為例,用戶填完信用卡申請表后,大量的表格立刻匯總到華道這兒,由華道做預審,數據錄入,語音呼叫以及征信,而銀行要做的只是最后一個風險控制的步驟,即在用戶的信用系統里打分,決定是否要發卡給用戶,該發什么類型的卡。前期的準備工作和流程處理,華道能一并解決。
在業務模式中,華道在服務業中引入了“制造業”的方式。
以信用卡為例,通常情況下,客戶申請完后,第一道程序是需要有個人將信封拆開,檢查申請表是否準確、完整、合法。這個工作需要經過七八個步驟,而在華道這兒,則將申請表先變為影像,再將影像拆解成四五十個環節的生產流水線,每個環節都有一個人來核對,流水線上的每個人重復著相同的工作,即只核對一個環節。
接著是數據錄入。一張信用卡申請表通常有150到250個欄位,而到了華道,公司系統將影像拆分后,同時發給250個人來做,這250個人可以在幾秒鐘之內就完成這項工作。在當下銀行業、保險業和信用卡中心業務快速膨脹的形勢下,這種工作方式的效率性,準確性及成本低廉性,很好地滿足了金融機構的需求。
“傳統的方式下,銀行通常會雇一個大學生,在一個5A級的寫字樓內將這件事完成。而華道則是將一件事分給幾百個人做,大學生可能5分鐘完成的工作,在華道可能5秒鐘就完成了。此外,華道不需要借市中心的寫字樓,只需在郊區的大廠房內進行。而將整個工作流程拆解后,只要中專生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
“人們并不了解的是,像光大銀行和華夏銀行(600015,股吧),其信用卡中心的第一張卡實際都是和華道一起發的。”說到這兒,楊鵬顯得很自豪。
在銀行BPO領域內,目前對華道挑戰最大的就是實時的對公業務處理。
比如,當A公司和B公司間發生一筆交易,會計去銀行匯款,銀行接到單子后即刻掃描到華道的數據中心,華道則必須在3分鐘內將它處理完。在這3分鐘內,華道需要做兩件事:一是將所有信息錄入到系統中去,二是將每一張票據通票審核。
“由于數據必須實時處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工作的復雜性。但另一方面,附加值越高的業務越能吸引銀行與華道合作。”楊鵬稱,“這種方式也解決了銀行排隊難的問題。如今的銀行柜面已變成了一個服務客戶的窗口,而不是處理業務的窗口,將倉庫和生產線后移是銀行經營模式變革的結果。”
而經過三年的高速發展,華道的業務也不再簡單易懂。它從最容易的數據錄入做起,將業務擴展到了整個CPU的鏈條;從單一的交易數據處理切入,開始涉及運營相關的服務;在服務的領域上,華道從銀行著手,延伸至信用卡中心,再到保險行業,由淺入深,“慢慢地形成一個金融大后臺的外包公司”。
高端業務的開拓
眾所周知,外包分為多個層次,每種業務在產業鏈上所處的位置各不相同。而華道目前所做的數據處理,絕大部分仍處于價值鏈的低端。
“華道目前最大的業務就是為銀行和保險公司進行數據錄入,以及信息核實。”丁宗飛告訴記者。在這種幾乎沒有門檻的事務之上,華道正努力向更高端的業務挺進,希望通過流程優化的強項,來完成難度更高的工作,譬如銀行的征信與保險公司的理賠。
一般說來,保險公司的一單理賠業務需要5個醫生共同完成,如果每個醫生花10分鐘,那么整個流程就要花50分鐘。而在華道這兒,“我們只需一個醫生,4個普通作業員,5分鐘就能完成。”
原來,華道將全國各地的醫藥資料,社保、醫保信息及保險公司信息做成資源庫,進入資源庫后,如果要找“康泰克”這種藥,只需輸入KTK,藥名就會自動顯示,緊接著系統便自動將賬目算好。如今的華道,能夠根據醫院的藥品名,各地的社保政策與保險公司的賠付政策,計算出保險公司的賠付金額,從而為保險公司提供更為復雜的服務。
而華道的醫療賬單理賠工作之所以放在北京,只因其不再是簡單的數據錄入工作。事實上,“即使是簡單的數據錄入,也必須有一定醫療背景,因為你必須學會看醫生寫的賬單,還要查藥品名稱,熟悉病名。”楊鵬稱,“目前北京的醫療團隊有幾十人,正在幾個醫生的帶領下做這件事。”
在他看來,這種“技術流程與人工技能”的結合無疑更加精準,成本也更加低廉。而越來越精細的做事方式,正是華道這樣的粗放型企業努力的方向。
控制成本過冬
2006年1月,鼎暉向華道注入了第一輪2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有了這筆錢后,華道隨即在上海建立了處理中心,第一次邁出了向全國擴張的步伐。想不到,這一簡單的舉措,使華道在2006年底一下子就增加了10個客戶。2007年下半年,公司又開設了語音中心。
而在公司頗具規模后,華道不久前又主動進行了第三輪1000萬美元的融資,楊鵬笑稱,“這一輪融資,就是為了過冬而準備的。”
楊鵬坦言,金融危機的確對外包行業造成了一定影響,但只是“讓華道的成長速度放慢一些”,與此同時,華道可以通過這個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業務”。
從成立起就埋頭向前奔跑的華道,的確需要放慢腳步。畢竟,公司已經度過了50來人的草創期,對于一個4000人規模的大公司而言,如何在管理上精耕細作,是楊鵬正在思考的問題,而金融危機,恰是提供了一個反省自身的機會。
首先擺在他面前的,是對現金流的管理。一直以來的高增長使楊鵬認為,公司可以先談擴張,不談利潤。于是,過去的他不斷地購買設施,招聘人員來應對市場的需求,而這勢必引起成本的增加,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浪費。如今,楊鵬更多地考慮節省人力,提高效率,包括利用技術手段來優化業務流程。
降成本是楊鵬的當務之急。用他的話說,“能用1分錢解決的事兒,我們就不用2分錢,能讓1個人完成的事情就不用兩個人來做”。
譬如,華道內部最近成立了一個部門,稱為卓越流程中心,這個中心抽調了公司內對金融行業最了解的同事,專門負責將各個行業進行梳理,以便研究出更優化、成本更低的解決方案。
除了流程優化,華道還將原有的團隊結構作了調整。原先,公司在每個行業線內布置了三四十名員工,如今,它只在每個行業線內安排10人,另外幾十人則調去公司的資源庫里。這樣一來,資源庫里一下子多了五六十人,這些人什么業務都做,“哪兒需要就去哪兒”,這樣就提高了人員的使用效率。
在團隊調整的基礎上,華道還盡可能地減少工序。舉例來說,單據中每個環節的錄入通常需要兩人共同完成,當兩個員工打入相同的字段后,系統自動進行比對,如果結果吻合,這個環節就算通過,如果結果不吻合,則需要第三個員工檢查確認。這種模式在公司內稱為“兩打一檢”。現在,華道正學著將“人因素”考慮到生產流程中——如果一個正確率很高的員工進行錄入,那么這部分字段就無須再由另一個人輸入,從而直接進入抽檢環節。
目前,華道針對金融危機的調整策略已初步見效,“每個月的支出下降得非常明顯”。但僅是節流還不夠,華道正試圖將業務“升級”,由較低端的錄入和呼叫業務向高附加值的環節轉移,以此增強自身的競爭力。
根據工信部數據,三季度多數行業發展緩慢,而服務業逆勢上揚同比增長75%,外包服務增長幅度更大,而外包服務市場中,所占份額最大的兩大行業就是金融和電信。
“美國金融業務占全球金融發包的70%,金融危機后跨國金融機構壓縮成本的意愿會更加強烈,必然會將部分非核心業務外移外包,這就給發展金融BPO的企業帶來巨大商機。” 凱捷中國首席財務官艾中華日前表示。凱捷是全球服務外包龍頭企業,與華道同位于一個園區。
不過,外包企業家們還不能高枕無憂。畢竟,這場金融海嘯的“谷底”在哪兒,現在仍未有定論。如果金融風暴席卷的面積繼續擴大,形勢繼續惡化,最終將導致金融企業大面積虧損,業務量下降——外包的盤子小了,外包承接商們難免會陷入“無米之炊”。這些都是包括華道和凱捷等外包公司,需要權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