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并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作為重大戰略任務再次加以強調。2007年昆山市工業產值達4030.65億元,比上年增長30.7%,成為全國首個工業產值突破4000億的縣級市。目前,已形成以IT產業為龍頭的支柱產業,同時在高檔民生用品、模具制造、特種汽車產業等多個行業形成一定較具影響力的制造業產業集群。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有著密切關系,與發達的制造業相比,昆山生產性服務業卻相對滯后、并制約了昆山的制造業、乃至整個經濟的發展。如何更好地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的互動互融對昆山在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特別是在自主創新關鍵期,在從勞動、資本密集型產業結構向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結構轉變的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
一、昆山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成效
1.總體規模不斷擴大,比重逐漸提高。
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猛增。1978年,昆山GDP為2.42億元,其中服務業增加值只有0.45億元。經過30年的跨越式發展,2007年昆山GDP達到1151.8億元,其中服務業增加值378.4億元,年均現價增長25.9%。包括交通運輸倉儲、通信、金融、房地產和商務服務、計算機技術等在內的生產性服務業創造增加值177.2億元。生產性服務業比重明顯提高。2000年以來,昆山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在地區經濟中的地位迅速提高,占全市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34%提高到2007年的46.8%,5年提高了12.8個百分點。
2.內部升級效應明顯。
產業結構升級不僅表現在第一、二、三產業比重升降,而且還表現在產業內部結構的演變中。與2002年相比,昆山生產性服務業內部調整明顯,金融、地產、信息等行業對經濟的貢獻率正逐步加大。2007年,房地產業的增加值為52.22億元,占服務業增加值的13.8%,由2002年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金融業增加值為43.81億元,占服務業增加值的11.6%,居于第二位。2002年交通運輸和倉儲業郵政業增加值遠遠領先其他生產性服務業,而2007年排名降至生產性服務業的第三位,增加值為35.55億元,占服務業增加值的9.4%;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增加值23.94億元,占服務業增加值的6.3%;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增加值為20.38億元,占服務業增加值的5.4%;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的增加值為1.29億元,占服務業增加值的0.3%,處于生產性服務業最末位。
3.重點行業實現突破。
2006年昆山出口加工區成為國務院批準的7個疊加保稅物流功能試點單位之一,也是江蘇省唯一上榜單位。擁有保稅物流功能后,出口加工區的入區企業類型相應擴大,從原來只允許加工制造企業進入,擴大至設計研發機構、采購、配送、國際貿易等服務型企業入區經營。借助保稅物流功能帶來的優惠政策,依靠引進現代物流企業,建立起完整的現代物流體系,減少企業庫存,降低生產、銷售成本,從而進一步形成從設計、研發、采購供應、加工制造到產品展示、售后服務的完整產業配套。保稅物流園的成功建設,對昆山市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改善外貿進出口結構起到了重要作用。
4.集聚區建設初見成效。
加快服務業集聚區建設既是昆山市委、市政府對經濟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深入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戰略的主要抓手和重要載體。近年來昆山服務業的發展突飛猛進,現代物流、商務、軟件、金融保險等行業競相發展,初步形成了國際商務城、軟件園、物流園等十大服務業集聚區。目前花橋國際商務城已引進有一定規模的項目60多個,項目總投資達300多億元,2007年花橋經濟開發區完成生產總值44.5億元,現價比上年增長30.6%,其中服務業增加值16.54億元,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同比提高5.5個百分點。
二、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互動作用
在全球化分工和知識經濟背景下,昆山能取得較好的成績并不單純是依靠制造業的發展,而是制造業鏈條上生產性服務活動和生產性服務業共同作用的結果。
1.交互帶動科技創新。制造業高度發展會呈現“服務化”的新趨向,其附加值中有越來越大的比重來源于服務,而不是加工制造。制造企業為了保持核心競爭力,逐漸將非核心業務外包出去,同時也越來越利用分工更為專業、功能更為強大的服務性企業來整合自身的技術平臺和服務平臺,以進一步做強自己的核心業務。這樣,便大大增加了對服務性中間投入的使用,產生了制造業對服務的需求。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互動發展的基礎在于科技互動,在于合力構筑自主創新平臺。目前,昆山制造業在加工技術、組裝技術等領域,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這主要源于研發服務活動的推動。本世紀,以光電、IT、機械等產業為核心的技術密集型工業,都是在引進、消化吸收發達國家先進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制造業技術內涵的提高也相應的帶動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服務作為一種軟性生產資料正越來越多地進入生產領域,對提高經濟效率和競爭力產生重要影響。為制造業服務的金融、物流、研發、信息等項目的發展,對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加速形成產業集群。花橋國際商務城是目前昆山新興服務業集聚區,代表著昆山未來產業發展的方向,該園區重點發展以外包業為主的服務業,重點吸引三大特色產業:制造業區域總部;大公司業務流程后臺處理中心;跨國公司業務流程外移外包。另外,昆山清華科技園、巴城軟件園、開發區企業科技園,已集聚著一批供昆山借以提升產業層次,優化產業結構的高科技企業,該三大園區著重吸引大學科研機構、企業研發中心、高科技企業、教育培訓及中介服務機構,將成為昆山發展科技信息服務業的重點區域。通過服務業產業集聚,形成環境優勢與規模效應,實現服務業總量和質量上的突破,加速推進服務業發展,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
3.實現產業間人才互動。實現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互動發展,關鍵在于開發利用好智力資源,其中,擁有一大批專業性很強的高素質技術人才和創新意識極強的企業家是關鍵。通過科技人才和經營人才的創造性工作,可以形成一大批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服務,進而創造企業間相互學習、信息、人才有效流動的產業發展空間。大量人才的集聚提高了企業獲取資源的能力,為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互動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支撐。
4.帶動價值鏈向價值網、價值系統轉變。由于制造企業不再追求價值鏈的完整性,而是根據自己所擁有的核心競爭力和關鍵資源,實現價值鏈上的某一個環節或區段的價值。其競爭優勢體現在產業價值鏈中所占據的環節,而將非核心價值環節外包、出售,或剝離出去,由專門的生產性服務企業承擔,從而形成了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之間按不同價值鏈環節分工的格局,出現了由不同價值鏈模塊構成的價值網。隨著制造業結構形式的不斷變革,服務作為中間投入要素已越來越多地融入了制造業,制造業企業活動的外置又帶動了服務業的發展,服務業與制造業發展已進入了一個高度相關、雙向互動的階段。
三、昆山市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傳統服務業占主導,生產性服務業比重偏低。
從服務業行業結構看,傳統產業仍占大半江山。2007年,全市完成服務業增加值387.40億元,其中傳統服務業(批發零售貿易、住宿餐飲業、教育、公共管理等)占比為53.2%。最早獨立出來的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一直居服務業增加值之首,占服務業增加值的32.3%;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為177.19億元,占服務業比重的46.8%;同時,新興行業、科技含量高的大項目比較缺乏,科研服務行業增加值只占服務業的0.3%。
2.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不均衡。
為了準確說明昆山2007年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均衡程度,我們引入結構偏離度指標
從定義不難看出,結構偏離度的絕對值越小,結構越是平衡,結構偏離度為正,表明該產業產值份額大于其就業結構份額,反之亦然,結構偏離度為零時,結構處于均衡狀態。根據庫茲涅茨的研究成果,隨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的提高,產業的結構偏離度將越來越小,逐步趨向零。
2007年昆山市人均GDP為100969元人民幣(常住人口),第一、二、三產業的結構偏離度分別為-0.81、0.01、0.11。第一產業偏離度為-0.81,表明第一產業產值份額小于其就業份額,農業勞動力的生產能力沒有充分釋放;第二產業結構偏離度為0.01,趨近于0,結構處于均衡狀態;服務業結構偏離度是0.11,產業產值份額大于其就業結構份額,服務業勞動力投入不足,且間接說明服務業勞動生產率高于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
3.利用外資水平低。
昆山經濟發展立足于生產領域,引進外資、銀行貸款以及政府投資主要投向制造業,政府對服務業給予的政策支持有限,服務業未能與整個地區經濟同步發展。至2007年末全市累計批準服務業外資企業770多家,合同利用外資超25億美元,占全市引進外資比重分別只有14.5%和12.4%。且項目規模偏小,平均每個項目合同利用外資僅324萬美元,低于416萬美元的全市平均水平。
4.服務業知識密集程度較低。
生產性服務業一般都是知識密集程度較高的產業,其產品價值體現在服務的輸送和知識產權上。生產性服務人員的知識儲備、專業化水平在其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昆山從事生產性服務業人員的專業知識層次還較低,全市每萬人中從事科技研究與開發的技術人員只有45人左右。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從業人數比例較低,2007年全市本科及以上學歷從業人員62964人,占就業總人口的5%左右,其中研究生1372人。有些行業如交通運輸、物流業從業人員的學歷層次更低,以大專以下學歷人員為主,制約了生產性服務業的整體發展。
5.市場化程度不夠,體制性障礙尚存。
昆山市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市場化程度不夠,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現有的一些會計事務所、稅務代理事務所、評估事務所大多是從市有關部門下屬的事業單位脫鉤而來,或多或少與原有的主管部門保持松散的聯系,制約了充分競爭,阻礙了中介服務業層次的提升;政府服務功能滯后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其中稅收制度制約了企業向生產型服務業轉型升級,例如工業企業向服務行業拓展需按企業營業額計稅,向外拓展國際市場不能以出廠價計稅;另外,受縣級行政權限的限制,昆山市各金融機構對新業務的開展沒有決定權,不能及時推出高效的金融產品,解決企業資金問題。這些因素使得昆山市服務業的資金、技術、勞動力流動不暢,服務業未能實現突破性發展。
四、昆山生產性服務業與發達地區的差距
與昆山“三學”對象之一新加坡相比:其國土面積雖小,但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健全的法律體系、高效的服務水準以及穩定的政治環境,造就了面向世界的服務業競爭優勢。2006年,新加坡金融服務業增加值占全部服務業比重達18.2%;運輸與倉儲服務業占服務業的14.8%;審計、會計和管理咨詢、市場開發服務、人力資源服務和法律服務占服務業比重16.1%。而昆山上述三大類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市服務業比重不到25%,特別是審計、會計、咨詢等為制造業配套的商務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僅2.6%,與新加坡相比差距懸殊。
與廣東省順德區、南海區相比,昆山的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等生產性服務業相對偏低,2007年,順德區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增加值是昆山的2.5倍;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是昆山的近1倍。
五、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的對策
1.優勢互補,推動與周邊地區錯位發展。
將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置于區域中將為昆山市開拓較為廣闊的空間,昆山應與上海實現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的分工互動、錯位發展,做好上海服務業的外應。一是發展制造型企業的區域性總部,把上海制造業的高端部分吸引過來,形成一個集聚中心。二是做上海金融企業互動互補的后臺處理中心,讓這些金融機構的窗口營業在上海,后臺服務中心如票據、客戶服務、財務等大量后臺的業務放在昆山。通過與上海實現生產性服務業的錯位發展,形成合理分工,優勢互補,打造區域生產性服務業產業鏈和產業群。
2.加快引進培養,建設服務業人才高地。
加快人才培養,提高從業人員素質是當務之急。生產性服務業是一種高智力、高集聚、高輻射、高就業的服務產業,它的發展需要高層次人力資本投資。昆山應加快培養社會急需的信息咨詢、電子商務、金融保險、現代物流、中介服務等行業的人才,重點引進一批起到領軍作用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通過規劃引導、政策扶持、資金投入等方式,推動在昆高校加快生產性服務業人才培育;同時加強職業培訓,建立生產性服務業職業資格標準體系,提高整個行業隊伍的專業水平和整體素質,為昆山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3.整合資源,打造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
以城區為中心,建立專門為制造業服務的城市商務服務區,以強化城區的經濟輻射功能;在已有的制造業產業集群內部或者附近,建立起各種為其服務的公共平臺,以降低制造業集群的交易成本,優化投資環境;在各種高技術園區,或者知識密集型制造業的集群內部或者周邊,建立為其服務的研發平臺以及法律、工程、融資、信息、咨詢、物流和政策支撐體系,以增加園區知識含量和產業競爭力。
4.抓住機遇,大力發展服務業外包。
據世界權威機構測算,2007年全球服務外包總值已達1.2萬億美元,未來幾年全球外包市場將以30%至40%的速度遞增。服務外包業務的巨大市場給正在尋求經濟轉型的昆山帶來機遇。根據昆山自身情況及當前國際服務外包發展的趨勢,我們認為昆山應重點發展兩類服務外包產業。一是IT服務外包。昆山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重要生產基地,可以引進一批服務外包企業承接仁寶電子、緯創資通等IT企業的電腦硬件和軟件設計、電腦性能測試、售后服務等外包業務。二是生產服務外包。重點發展外貿物流、商貿服務等生產服務外包領域,充分發揮出口加工區和保稅物流中心的功能優勢。
5.全力引導,逐步完善政策配套。
積極鼓勵外資和民間資本向生產性服務業轉移,重點引進高知識含量、搞技術密集度和高附加值的生產性服務業項目,加強資源整合,組建服務業大集團和企業,爭創服務業大品牌,帶動服務業整體發展;調整用地結構,減少工業企業用地比重,提高服務業用地比重,即“退二進三”;創造條件,逐步解決某些服務行業用水、用氣、用電價格等不合理問題;利用各種經濟手段,如資金資助、稅收減免、信貸補助等,來加快企業轉型升級,推動研發設計、成果轉化等重點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