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關于呼叫中心運營質量與效率管理的方法已經日趨成熟,例如PDCA循環”、 六頂思考帽”等方法的運用,而有待進一步思考和探索的是,如何突破傳統,尋找呼叫中心運營管理的新思路。筆者所在廣東移動客服(廣州)中心,擁有超過1800名生產人員,每月服務的客戶人次約500萬,每次服務均涉及到客戶短信滿意度、首次問題解決率、通話時長、來電原因等各項運營數據,數據量若以服務人次的倍數增長來衡量,要做到各個指標以及量質的均衡是非常困難的,筆者認為,大數據”思維是與呼叫中心運營特點最契合的新思路之一。
二、探索實踐
通話均長是呼叫中心衡量服務效率的常見指標,反映平均每一通客戶撥打熱線人工的通話時長(單位:秒);短信滿意度則是表示客戶對熱線人工服務滿意度比率,是反映客戶滿意程度最常見的指標;首次問題解決率是客戶撥打熱線后2小時內未重復撥打的比率,反映10086對客戶問題的解決能力。將這三個常見運營管理指標結合起來,能夠讓運營更加合理、均衡。筆者運用大數據思維,建立量質九宮格”管理模型,就是將量的指標(通話均長)與質的指標(短信滿意度和首次問題解決率)結合管理,保質提效。
1.建立模型
建立 量質九宮格” 管理模型,整合所有成熟技能人員超過1000萬個數據,將人員按照通話均長(簡稱ATT”)、質量劃分成A/B/C三個等級,組合成9個類型。比如AA型就是質量好、ATT短的員工;那么BA型的就是質量好、ATT稍長的員工;CA型就是質量好、ATT最長的員工。
2.人員配型
結合員工ATT、質量數據,將每一個員工按照模型規則打上類型標簽。配型結果顯示,處于平均水平的BB型員工占比最高,達24%;質量A型、通話均長A型員工比例分別為30%、20%;雙優AA型、雙低CC型員工占比均為6%。
3.業務配型
對比類型間業務結構,找到每個群體的員工特點和缺點,以采取針對性管理提升方式。比如,CA與BA型員工對比,他的特點是業務相對熟練、更傾向于主動服務和一站式解決客戶問題,他的缺陷就在與語言表達的精簡性不足,不能夠靈活運營一些輔助手段培育客戶自助服務能力。
4.方法配型
每個類型員工均存在不同的問題與特征,那么,接下來我們針對每個類型員工設計不同的提升方案。
5.管理實踐
首先采用目標管理的方式,對每個類型設定分解目標,并將目標按照每一個員工歷史表現制定員工個人目標值。
然后,我們針對每個員工群體特性,從人員能力、業務能力提升兩個方面著手開展工作。
6.實踐成效
最終,經過3個月的運營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ATT持續下降、質量持續提升:從9月起,連續3個月ATT下降8秒;同時,質量指標短信滿意度、首次問題解決率持續創新高,達96.60%、89.32%,分別提升1.1pp、0.87pp。
(2)九宮格發展趨勢良好:短ATT的A型人群數增長至1.5倍、同時優質量A型人群數增長75%。AA型短ATT、優質量人群數增長到2.9倍,CC型長ATT、低質量人群減少至0人,員工ATT最高降50 s、且首次問題解決率提升2.5pp。
三、總結
大數據思維法則:你的用戶不是一類人,而是每個人。
在實踐中我們給每一個員工設置標簽、設置目標和提升方法,運用了大數據思維。但本實踐仍屬初步探索階段,很多方面還需優化,也希望持續借鑒和學習各行業及行業內其他呼叫中心的經驗,通過不斷嘗試、改進,精益求精,探索呼叫中心發展新方向。
作者單位為廣東移動客戶服務(廣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