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您看到這個話題而感興趣,那么請問您為什么關心效率?
我的理解是其實很多人都關心效率,而效率背后其實是成本的問題。越是具備規模的企業、行業,就越關心效率/成本。而有效提升效率,給企業帶來的同樣是可觀的、令人欣喜的財務報表。
要是根本上是個成本的話題,那么實際上是要分析成本構成,找出各個成本因素如何控制。如果是這樣的話,話題太大,一次說不完,說完了,也沒有人有時間看完。
而我要分析的是成本構成中的一個部分而已,那就是持續性成本的一個因素-如何提升運營的效率。
拋出提升效率這個話題,估計業內人員會有幾個角度來看。熟悉呼叫中心技術的人員與運營管理的人員視角不同,給出的方案一定不同。
技術人員可能會有如下考慮:
-根據客戶需求以及業務需求提供最優化的路由策略,讓客戶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最合適的坐席人員;
-盡量提供上次服務的坐席為客戶提供下一次服務,以節約交互成本;
-設計出最優化的知識庫系統,讓坐席人員能夠學習到最新的產品知識;
-設計出靈活定制的工作流系統,支持運營部門流程的不斷變化和優化;
-最大化IVR、Web等自助渠道的利用,提高交互信息量和準確度;
-提供電話轉接同步客戶資料的功能,讓升級到二線坐席人員的呼叫能夠得到有效、高效的處理;
…..
運營管理人員會考慮:
-減少每通通話時長;
-減少升級二線的呼叫,提高首次解答率;
-減少坐席的休息時間;
-利用先進的排班軟件,根據話務情況,結合坐席個人需要,安排最適合的坐席技能并優化排班結構;
-提供及時的指導和培訓,提高坐席技能;
-進行有效的鼓勵和獎勵,提高士氣;
-減少人員流失,確保總體服務水平的提升;
……
現在全球呼叫中心的規模每年有7%左右的增長,亞太得益于離岸外包增長最快,達到30%左右,有些國家比如菲律賓、印度其年復合增長率甚至達到了100%和50%左右。中國也有20%左右的年復合增長率。但是一個不得不意識到的問題是,增長中有減少。
到底是什么在減少呢?
坐席人員增長與自助服務的增長的相對值在減少。換言之,自助服務的增長速度大于人工服務的增長速度。而且部分人工服務的職責在逐漸被自助服務所替代。
機器代替人員的行業屢見不鮮。從最早的人工程控交換機到模擬交換機,再到數字交換機,人工接線員已經退化到Office前臺的一個工作職責而已,不再是一個職業了。中國最早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那個時候已經是一大飛躍,大大提升了了書本普及化程度,使得宋朝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高峰,可是那個時候仍然需要人工排版。現在,我們有了Computer,可以靈活的復制、粘貼,人工排版這個工種不會單獨存在了。
相信,隨著自動語音識別以及文本內容分析技術的不斷發展,呼叫中心的人員需求結構將得到改變。一些原本需要人工服務的工作,完全可以由IVR、IVVR、自助郵件回復等技術取代。隨著Web技術的不斷發展,呼叫中心將逐步成為現在大家熱衷的聯絡中心這個概念,與客戶的接觸渠道的種類不斷增多,以及話音之外的渠道可以提供更為豐富、準確且互動的信息的時候,人工服務將逐步成為一種輔助,而不再是主流。
回到現實中來,在未來的3~5年之內,以上假設還不會實現。那么我們在快速增長的呼叫中心中,如何有效提升效率而不僅僅是規模呢?
我們下次再繼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