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發布《2018年上海知識產權檢察白皮書》。記者從該白皮書中看到,2018年,上海全市共受理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案件434件781人,其中審查逮捕案件201件350人,審查起訴案件233件431人,未出現捕后撤案和無罪案件。
從總體上看,案件受理總量上升明顯,侵犯知識產權批捕案件同比上升37.67%。各罪增幅不一,商標案件始終居首,占全部案件的89%。
近七成商標類犯罪為共同犯罪
值得注意的是,商標犯罪主體呈低知化與傳遞性。近七成商標類犯罪為共同犯罪,并通過精細分工,將制假售假行為進行鏈條化切割,各環節地理位置分開,規避法律風險。此外,銷假犯罪國際化凸顯,趨于利潤豐厚的國外市場,出現了侵權產品銷往境外893個城市、銷售金額高達人民幣1.4億余元的案件。
在虹口區檢察院提起公訴的一起案件中,4名被告人自2017年9月起向他人購入印有“玉棠”商標的小包裝白砂糖袋,未經商標持有人許可,在上海市某物流園區的集裝箱內,雇傭被告人王某、張某,將從被告人馮某某處購入的其他品牌大包裝白砂糖,灌裝至上述印有“玉棠”商標的小包裝袋內,后又以牟利為目的銷售給多名商戶,在一年不到的時間內,制造并銷售了價值200余萬元的假冒“玉棠”品牌的白砂糖。
此案從糖的供貨源頭、包裝袋的供貨源頭查處到制假、幫工、售假全流程,犯罪行為環環相扣,被告人之間分工明確,已然呈現出一個鏈條式的犯罪過程。
在本案審查辦理及庭審的過程中,上海市檢察機關做出了“兩創新一主導”的嘗試。
“兩創新”是嘗試在知識產權刑事案件中適用被告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進一步推動被害知識產權權利人實質性參與庭審;“一主導”就是在審查起訴階段,由檢察機關主導,完成了部分被告人向權利人退賠,獲取權利人諒解的工作。
該案成為上海市檢察機關保護本土品牌的典型案例。
探索知識產權刑事案件量刑規范化
另外,著作權類、商業秘密犯罪主體呈高知化和職業性特點;侵犯商業秘密案件增長明顯;通過互聯網侵犯著作權成為最主要手段。犯罪對象主要集中在文字作品和計算機軟件這兩類作品上,二者案件量接近九成。
2018年上海市檢察機關受理的侵犯著作權案主要依托互聯網開展:第一類是以知識共享為名,將他人作品收集上傳網盤,供他人有償下載;第二類是私自架設、租用網絡游戲服務器從事“私服”活動;第三類是傳統盜版書籍侵犯著作權案,依托網絡有所抬頭。
上海市檢察機關2018年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工作舉措也隨之加強。主要體現在加強審查逮捕、審查起訴,保持嚴打力度,打造精品案例,還有探索知識產權刑事案件量刑規范化等方面。
在奉賢區檢察院2018年提起公訴的一起侵犯著作權案件中,2016年至2017年9月間,被告人李某在未經日本株式會社萬代許可的情況下,采用拆分“雪崩能天使”“藍異端”等高達玩具原作品及仿制模版、圖紙的方式,在廣東省海達玩具廠內生產、復制上述高達玩具,并冠以“龍桃子”品牌銷售。李某共生產“雪崩能天使”玩具28880個、“藍異端”玩具3256個、“獨角獸”玩具2000個,非法經營數額合計人民幣379萬余元。
經中國版權保護中心版權鑒定委員會鑒定,被告人李某生產的上述玩具與株式會社萬代的作品基本相同,構成復制關系。最終,李某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六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一百九十萬元。
該案是上海市檢察機關辦理的典型涉外知識產權案件,被上海市版權局評為“2018年度上海十大版權典型案件”,后又被最高人民檢察院評選為“2018年度檢察機關保護知識產權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