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工商總局商標局把運用地理標志精準扶貧作為工作重要抓手之一,積極引導各級黨委政府、基層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地理標志和農產品商標權利人,把地理標志和農產品商標工作重心轉向注重使用效能,同時協調有關部委共同開展商標富農和運用地理標志精準扶貧工作,推動地方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切實提高品牌使用效能。
2017年3月28日和8月25日,工商總局分別在福建省寧德市和江蘇省淮安市舉辦專題會議,推廣運用地理標志精準扶貧“寧德經驗”“淮安經驗”的成熟做法。積極組織開展“商標富農和運用地理標志精準扶貧十大典型案例”評選和中央媒體“地理標志精準扶貧一線行”活動,充分展示各地運用地理標志精準扶貧的經驗和成效。
(一)寧德經驗。寧德市位于福建省東北部,既無完備發達的工業體系,也無聞名遐邇的風景名勝,而且位于對臺戰備前線。但是,寧德市依山傍海,農業資源豐富多樣。26年前,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同志曾指出:“閩東主要靠農業吃飯,我們‘窮’在農上,也只能‘富’在農上”,“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他強調要有“弱鳥先飛”的意識,堅持“滴水穿石”的精神。因此,寧德市始終把加快農業發展、擺脫貧困放在重要位置。近10年來寧德市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運用地理標志推動“三農”發展,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推動寧德市下轄各縣市陸續打出以地理標志商標為代表的城市名片,形成了“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主動作為、協會企業規范管理使用、龍頭企業示范帶動、多措并舉推進市場運作、相關主體聯手加大宣傳”的寧德地理標志工作經驗。
截至2017年年底,寧德市擁有63件已注冊地理標志商標,覆蓋水產、茶葉等34個農產品品類,惠及人口近300萬,占全市總人口的89%。寧德市貧困人口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775萬人下降到如今的113萬人,貧困面從37.8%降至5%以內,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00多元增至1.24萬元(遠遠高于2016年國家貧困標準2952元和福建省貧困標準3550元),其中來自地理標志產業的收入占53%。商標品牌的引領、集聚、輻射效應,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和脫貧攻堅的利器。
(二)淮安經驗。淮安市低收入人口比重較大,找準扶貧工作“破冰”的突破口至關重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淮安市委、市政府從戰略高度出發,立足淮安市農產品資源富集的優勢,敏銳地找到運用地理標志商標推動品牌興農這個切入點,從頂層設計做起,描畫出淮安扶貧攻堅的總藍圖。優質稻米、高效園藝規模畜禽、特色水產、休閑農業……通過合理布局,淮安確立了優化產業結構的總體構想。
美好的藍圖變為現實,需要政策落地生根。淮安市政府先后出臺《淮安市關于深入實施商標戰略的意見》等系列文件,制定了“2017—2019商標品牌戰略三年行動計劃”,確立了“實施商標戰略,推進精準扶貧”的重點項目。淮安市工商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主動對接市農委、市史志辦、市檢驗檢疫局等單位,重點培育,強化指導,做好地理標志商標注冊、運用保護工作。淮安市各界運用地理標志商標精準扶貧,形成了“政府扶持、工商主動、品牌塑造產業運作、打假維權”的成熟經驗。
政府給力,工商等行業主管部門引導、培育得力,淮安市各個縣區“土里掘金,水里撈銀”,實現了地理標志商標品牌價值的飛躍,地理標志商標呈井噴式爆發,從2011年的6件增長到2017年的120件。淮安地理標志商標在全國設區市中名列前茅,實現“面”廣“量”大,產品涵蓋糧食、水產、蔬菜、畜禽等六大類,相關產業也由散亂的“盆景”擴展為一道道亮麗的“風景”,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部分貧困人口得以脫貧,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鏈延伸,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提升了城市的對外形象。
相關閱讀:
我國已注冊地理標志商標總數達4150件,地理標志精準扶貧顯成效!
全國地理標志商標精準扶貧典型地市巡禮
地理標志精準扶貧西部宣講團首次宣講在廣西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