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財富500強中大約有230家公司(占總數的46%)從財富500強中消失了。世界500強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40歲,而中國500強的企業壽命僅有11歲,中小型企業的平均壽命僅有1.5歲;在美國,大約有62%的企業壽命不超過5年,只有2%企業能存活50年,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不到7年,大企業平均壽命不足40年,一般的跨國公司平均壽命10-12年;我國的資料顯示,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7-8年,小企業的平均壽命2.9年,每年有近100萬家企業倒閉;從產品來看,我國目前每年新增數十萬個品牌,但品牌生命周期平均不足兩年……美國著名品牌專家史蒂芬?金( Stephen King)下了一個定論—品牌的周期性衰退是不可避免的。品牌生命周期( Brand Life Cycle.BLC)這一概念就描述了品牌從出現到衰退的全過程。 揚州大學潘成云博士將品牌生命周期分成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品牌生命周期包括品牌法定生命周期和品牌市場生命周期,前者是指品牌按法律規定的程序注冊后受法律保護的有效使用期,如我國法律規定注冊商標的有效保護期是10年,持有者可申請續展;后者是指新品牌從隨產品或企業進入市場到該品牌退出市場的整個過程。狹義的品牌生命周期則特指品牌市場生命周期。盡管以上列出的企業和產品品牌生命短暫,但縱觀國內外市場上的公司,不乏壽命在百年以上的優秀范例。例如,瑞典的斯托拉造紙和化學公司創立于13世紀,日本住友集團已有一百余年的光輝歷史,美國的杜邦公司已近200年,英國的皮爾?金頓已領風騷170多年,而中國的百年老店同仁堂(1669年)依舊生機勃勃。這說明通過有效的品牌管理,品牌生命周期可以盡可能地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