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電銷卡白名單語音卡
“十三五”時期,我國動員各方力量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建成17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持續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加快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基礎軟件、產業技術基礎等基礎技術和產品攻關,一批重點領域核心環節瓶頸短板問題初步緩解,產業創新和基礎能力穩步提升。“十三五”以來,我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投入分別增長62.3%、55.1%,合計占全部研發經費比重由15.5%提高至17.3%,2019年國際專利申請量居世界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增長27.7%,投入強度由0.94%提高至1.32%,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增強,在重點領域涌現出一批創新成果。嫦娥攬月、C919試飛提速、北斗組網、天問啟程,航空航天裝備技術水平大幅提高。海斗探海、藍鯨鉆井、雙龍探極,深遠海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快速發展。第三代核電裝備處于國際一流水平,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大幅提高。國產中央處理器(CPU)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縮小,11代液晶顯示器生產線投產,語音、圖像和人臉識別等人工智能重要領域專利數量全球領先。
一批新產業新模式加速涌現,制造業智能化轉型向縱深推進。“十三五”時期,我國堅持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不斷加速。目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生產設備數字化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達到49.4%和51.7%,305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覆蓋了92個重點行業,生產效率平均提高44.9%。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貫標企業突破2萬家,煉化、印染、家電等領域接近國外先進水平。工業互聯網網絡、平臺、安全三大體系夯基架梁工作基本完成,產業規模達3萬億元,工業應用程序超過25萬個。工程機械、電力設備、風機制造等行業服務型制造業務快速發展,工業設計、信息技術、節能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逐步壯大。
一批重點產業鏈競爭力加快提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成效明顯。“十三五”時期,我國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提前兩年完成1.5億噸去產能上限目標,累計退出“僵尸企業”的粗鋼產能6474萬噸。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超過15%,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累計下降27.5%,綠色制造體系初步建立。技術改造投資增加,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提高至14.4%。太陽能光伏、軌道交通裝備、特高壓輸變電裝備、核電裝備等重點產業鏈優勢明顯,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人工智能、風電裝備等發展迅速,加快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