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技術的行業滲透正在加速,萬物互聯是一個理想的物聯世界,如果把這個美好的愿景比作是一個城堡的話,那通往這個城堡的路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要走,值得欣慰的是,我們已經在去城堡的路上了,說起萬物互聯,農業是相對復雜而又原始的一塊,農業物聯網工作環境惡劣、不易于值守、工作面積大且地形復雜及通信易受植被干擾,如果用物聯網的技術手段來實現農業作物的有效管控,那還是需要很高要求的,這必將會對其感知層的可靠性、自診斷性、可擴展性和低功耗提出了特殊要求。比如農作物的生長,病蟲感知和傳播等等,這對農業物聯網的傳感器和傳感器網絡的設計與傳輸協議的選擇提出了功耗、軟硬件冗余和成本等多方面具體要求,為農業物聯網設計提供了參考依據,當然在此之下還有一個緊箍咒,那就是投入與產出的控制,畢竟沒有誰為了低產出的大面積作物而為了物聯而物聯,進行大資金的投入。
物聯網如果技術成熟,其實在農村土地利用上可以大有作為,比如在現在的蔬菜大棚里,物聯網根據大棚內的濕度、溫度等數據指標,就可提出有針對性的應對方案,并且可以做正在生長的農作物的土壤濕度進行精確獲取,并通過控制系統實施精準灌溉,通過獲取的這些精準化數據的這些結果,可以在農作物的管理有較強的實時性和較高的準確率。與此同時可以看到的還有棉花的種植,利用傳感器的數據獲取,通過物聯網技術,棉花的智慧化種植可以將水分的利用效率提高了22.6 %,而成本比國外同類型產品降低44.8%。有些類似的系統,增加傳感器節點,從而使系統獲得了更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系統的優化,智能灌溉系統覆蓋的范圍和植物種類越來越多,包括各種蔬菜、作物、果樹和園林樹木等。舉個實景案例,葡萄是一種具有較高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的水果,我國的葡萄種植面積居世界第二,產量居世界第一。近10年來我國的葡萄產量逐年上升,己經超過1 200萬t。葡萄樹的根系深達50cm,所需水分主要從土壤中吸收。土壤含水量過低會導致葡萄樹吸水量不足,妨礙正常生長發育;土壤含水量過高又會引起根系腐爛,并誘發葡萄園中的病蟲草害,也會影響葡萄的產量和品質。葡萄樹在不同生育時期和季節的需水量不同,對灌溉精度的要求較高。但是在大部分的葡萄主產區,灌溉仍然以較為落后的明渠和漫灌為主,不僅浪費了水資源,還影響到葡萄的生長和產量。將現代物聯網技術引入葡萄園實現智能灌溉,可以為葡萄的高產穩產提供保障,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物聯卡商城(www.wlk.cn)指出,我國是農業大國,而非農業強國,農業生產仍然以傳統生產模式為主,傳統耕種只能憑經驗施肥灌溉,不僅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對環境保護與水土保持構成嚴重威脅,對農業可持續性發展帶來嚴峻挑戰。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顯著提高了傳統農業的管理水平,在農業生產環節,利用農業智能傳感器實現農業環境信息的實時采集和利用自組織智能物聯網對采集數據進行遠程實時報送,為農作物大田生產和溫室精準調控提供科學依據,優化農作物生長環境,在未來的農業數據處理中,隨著云計算技術的不斷成熟,農業數據更加精準、安全、智能。農業數據處理系統會主動分析出當地最適合種植的品種,及各種品種的優略勢,以供農民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