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婷综合国产,91蜜桃婷婷狠狠久久综合9色 ,九九九九九精品,国产综合av

返回列表

作者:巨人電商

【抖音上的手藝人、“逆行者之歌”慰問演出、戲曲遇見園林、鄉村的聲音 | 文藝周刊導讀】

POST TIME:2021-04-12

新華日報·文藝周刊(第77期)

【視點】

【繁花】

【藝評】

【新潮】

【視點】

抖音手藝人,讓傳統文化“抖起來”

你會在一個偏僻的山村看一個篾匠編籮筐么?可能不會,可當他們架起手機、調好燈光,走上屏幕,卻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在短視頻平臺為他們點贊。

相同的時間、相同的地點,只是用了不同的手段,就讓傳統手藝成為人人追捧的新時尚……短視頻平臺的出現,不僅拉近了傳統手工藝人與普通人的距離,也讓“活化保護”成為真切的現實。在現代化不斷深入的背景下,那些從記憶深處走來的傳統文化,正以一種新的方式重返國人的日常生活。此時,你是否意識到,一場巨大的變革正在悄然發生?這是傳統文化在新媒體時代傳承方式的巨大改變,而我們每個人都是見證者和參與者。

“抖”起來,文化傳人變達人

篾刀輕輕一勾,再用力猛拉,“啪”的一聲,一根完整的竹子被剖開,數百萬圍觀網友中不斷有人給出“這真的是勢如破竹”的高贊;穿插、交織,一雙粗糙的手與竹翻飛,稻谷篩子、竹簍、竹果盤等老物件古樸而精致地出現在鏡頭前,“好漂亮,我也想要一個”,這樣的留言并不鮮見;而觀看完他用竹子做洗鍋刷的全過程,“90后”更是由衷敬佩:“老師傅真的有兩把刷子”……年近半百的浙江篾匠師傅潘云峰怎么也沒想到,自己架起手機,拍下砍、鋸、切、剖、撬、編等竹編手工藝品的制作流程會如此受歡迎,不到一年時間,他的抖音、快手上加起來粉絲已過百萬了,他拍攝的157個短視頻中,單個的播放量甚至已經高達1700萬。 在成為“網紅”之前,潘云峰已20多年不做這一行了。過去浙江農村日常用具多為用竹子加工而成,大到房屋、床鋪、躺椅、桌子,小及竹籃、淘籮、蒸籠,甚至連熱水瓶殼也是竹編的。然而潘云峰苦學4年,才干了不到5年,篾匠生涯就戛然而止了。 “最早淘汰的是曬稻谷的篾墊。”潘云峰說,過去金燦燦的稻谷在篾墊上鋪開,散發著豐收的喜悅,但是后來有了水泥之后,人們直接在地上澆一個地坪就能曬谷子,不僅防雨,還不像篾墊每年都要修補。 第二個被取代的是笨重的籮筐?;j筐再輕,也不及蛇皮口袋,往褲子里一揣,走哪跟哪。 上世紀九十年代,塑料制品對農村的滲透,給了篾匠手藝最后一擊。無活可做的潘云峰只得下山,另謀生計。采石油、干賓館、做沼氣池、在養殖場養豬……時隔20多年后,借助短視頻,潘云峰重回老本行,完成了一次人生逆襲,讓我們看到了本已漸漸退出歷史舞臺的中國傳統手工藝被新時代“喚醒”的一個截面。 一直曲高和寡的“老手藝”,盡管國家出錢、出政策扶持,卻大多面臨瀕危處境,直到它遇到了互聯網短視頻平臺——這位跨界而來的“蓋世英雄”。 據不完全統計,在快手平臺,有2萬多個像潘云峰這樣的手藝人在“復出”。在抖音平臺,搜索關鍵詞“手藝人”,也可以找到多個相關話題,其中#手藝人#的抖音話題下的短視頻高達15萬個,播放總量達51.9億次?!案兄x我的每一位粉絲,是你們幫聞叔的油紙傘重返歷史舞臺,你們才是偉大的!”在油紙傘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聞世善的抖音賬號上,這條《感謝你們》的短視頻被置頂。世界上最古老的油紙傘,搭乘上互聯網之舟,它的影響力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對此,抖音粉絲數高達84.3萬,累計獲贊1029萬的“聞叔”也感嘆:“自我學做油紙傘30年來,從來沒有這么多人關心過這項技藝!” 互聯網與短視頻賦能傳統文化,令文化傳人變成文化達人,身份的轉變,帶來方向的轉變,他們從一種古老技藝的傳承者,變成一種文化IP的傳播者。

讓“老掉牙”變時尚潮牌

比起線下那些無人問津的民間工藝,這些老掉牙的傳統技藝為何能在短視頻平臺上變成了惹人喜愛、特別是青年人推崇的“潮牌”? 好看,是南京95后設計師劉馨“沉迷”于這一類短視頻的最主要原因。 去年,劉馨接到了一個全屋設計的活兒,在溝通中,四十歲左右的男女主人都明確表示對新中式裝修風格的喜好。在上網尋找靈感的過程中,劉馨無意中刷到了一位講述漢服匠人的短視頻,素凈典雅的服飾色調,繁復考究的紋飾樣式,加上制作者頗具情懷的講述,劉馨一下子感受到了一種東方韻味的美。 成功設計出她職業生涯中的第一套新中式房子,剛入行的劉鑫收獲的不僅是職業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打開了她對于傳統文化的感知開關,從苗族的蠟染到金陵的織錦,從新疆的藤紙到四川的生宣,根據她的喜好,大數據正源源不斷地向她推送那些“化腐朽為神奇”的手藝人們。 好玩,是短視頻賦予傳統手藝的另一個新屬性。36歲的皮影演員曉爽在抖音發布的一段哪吒和龍王三太子發生矛盾的皮影戲收獲了80萬點贊?!拔艺诤@锵丛枘?,那龍王三太子上來打我一拳,這么大一條龍打小孩……”東北腔的哪吒一邊吐槽,一邊用豐富靈活的肢體動作回應,隨著“蹦次蹦次”的節奏,哪吒和三太子打了起來?!捌び安皇钦嫫?,是真的皮!”笑得前仰后合的網友們紛紛感嘆皮影戲“抖”出了新生。 在短視頻平臺上,木匠群體因為可以制作的物件相對寬泛,尤其受歡迎。而在這群人中,經常帶著孫子一起出鏡的“老金”更有自己的絕活。80后的童年記憶里,都有一只鐵皮青蛙的存在。上足勁,它就在桌子上蹦蹦跳跳前行。而“老金”的撒手锏是行走的木頭,它用原木手工制作的小雞“出籠”后,可以順著傾斜木板一步步前進。這個利用物理原理,實現諸如諸葛亮“木牛流馬”效果的小物件讓圍觀的人感到神奇,不斷有人發出疑問,也不斷有人加入揭秘的隊伍,基于“好玩”,聚攏的人群不斷增大。短視頻平臺不僅讓這些傳統手藝有了更多展示平臺,也讓這些手工制品從藝術品向產品過渡,走進尋常百姓家。 潘云峰制作的竹鍋刷已經賣出了上千把,“主要是我一個人做不過來,不然就是有一萬把也不愁賣?!睆男『脛?,喜歡搞發明的潘云峰賣的鍋刷是經過他改良的。過去農村燒的都是大鍋,因此鍋刷一般都是25厘米長,考慮到現代都市人用鍋的尺寸,他先把鍋刷的長度縮短到20厘米,然后再把從網上購買的不銹鋼配件打孔穿繩,一個可以掛起來的不銹鋼手把小鍋刷就應運而生了。 好看、好玩、好用——無論是藏身山溝里的老篾匠,還是隱遁于市井中的皮影藝人,經過抖音、快手的洗禮,都對傳統工藝如何走進現代人的生活有了共同的默契——他們將專業與趣味相結合,創造出新的跨界體驗,將傳統元素賦予當下生活的場景運用,降低了參與文化創作的門檻,也就讓觀眾從看客成為粉絲,進而塑造社群,觀眾成為“潮牌”的擁躉和潛在消費者。

“非遺成潮”背后是文化覺醒

好看、好玩、好用這些表層體驗背后,“非遺成潮”有著更為厚重、幽深的文化動因。 傳統文化、特別是非遺自帶IP屬性,它是時間的積淀,是凝結千年的心血智慧的結晶,所以天然具有變“潮牌”的基因,盡管跨越時空的距離,卻能與當下的人們發生共情。從廣西北海到江蘇南京,魅力非遺消融了1800公里的物理距離?!耙恢粺釔劢q花與南京絨花的小咸魚”,這是1998年出生的Nini在抖音號“喜樂絨花”上的自我標簽。生長在廣西的她,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南京絨花,并從此愛上這個來自江蘇的非遺。打尖、塑形……她用仿絨花開始練手,到了絨花最為重要的“勾條”環節時,她千里迢迢跑到南京甘熙故居的絨花工作室,天天泡在那里看小姐姐們的手法。在Nini看來,南京絨花美在花型外放、顏色細膩,更美在手藝人的耐心和堅持。如今,Nini經常會在抖音上推出一些絨花教程,成為熱愛非遺的年輕朋友們又一個交流平臺。 土生土長的遼寧人薛淑萍是傳播蘇繡文化隊伍中的一員。著旗袍、唐裝入鏡的她,在快手上常與人分享蘇繡的精妙技法。“云教學”的受歡迎,是中國青年一代親近傳統文化的投射。 “看人做手藝真是極好的解壓方式!”手機前的觀眾這樣吐露心聲。和李子柒帶來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向往不同,手藝人短視頻如此受歡迎,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做一事、過一生”的工匠精神給現代社會吹來一股清新、質樸之風。 潘云峰說,“老東西是要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如果只想賺錢的話,就會失去手藝人的本心!”慢工出細活,既是傳統手工藝發展的掣肘,也是工匠精神的珍貴之處。只有經過經天累月的勞作,十幾道甚至是幾十道工序一一打磨,普通的一個蠶繭、一顆果核、一塊泥巴、一根木頭,才能成為承載著繅絲、核雕、泥塑、木刻等文化情感的符號。 短視頻改變的不僅是一整套手工藝系統,觀眾從單純地欣賞已經制作好了的成品,到可以全程圍觀制作過程,獲得了對“歲月靜好”的真實體驗。 絕活兒其實來自生活。在各種手工藝的創作中,一種敘事風格的短視頻點擊量尤其高。在“山村小杰”的視頻里,在他給女友子墨自制的木制洗腳盆、取暖器、竹包中,人們看到了最樸素的愛情模樣;給用手捋頭發的媽媽做木梳、給赤腳在田地干活的爸爸編織草鞋、給不停翻口袋找東西的奶奶自制小包……打開“山村,小木匠”的作品,孝親養德的中國傳統美德像一股暖流撞擊現代人的內心。美麗山村、質樸情感、手工制作的疊加,是這類短視頻的共同特征,其流行的背后是身處鋼筋水泥的城市人群,在大數據時代不停奔跑之時,對于純真美好生活的心靈回歸。 “這些老手藝勾連著千百年來中國民眾的情感記憶和‘鄉愁’,也貫通著人們對‘民間’的審美認知?!碧K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蘇州大學民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徐國源認為,民間工藝植根于自己的“鄉土邏輯”,是民眾在鄉土生活場域中的一種“美”的創作傳播活動,它屬于民眾自己的文化?!斑@種民間審美以‘情’為主,突出了‘人’和‘人性’,具有一種穿透世情而至本真的價值,而這恰恰是‘文以載道’的正統文學較為缺失的部分。” 步入20世紀20年代,文化覺醒和對民族身份的認同,也是“非遺成潮”的最深層原因。全球化讓中國人全方位與世界接軌,其民族元素也在全球化過程中被逐漸消解。人們,尤其是年輕人,在面對世界時,迫切需要一種身份認同與情感歸屬。當他們尋遍身邊所有精神文化元素后,驀然回首,發現正是那些傳統的、“土得掉渣”的、卻又純中國化的敘事方式,才是他們最引以為傲的“先鋒標簽”,正是在此背景下,“傳統”才有了走向“國潮”的底氣和面向世界的勇氣與動力。 交匯點記者 陳潔 徐寧

【繁花】

逆行者之歌,致敬白衣勇士

——江蘇省抗擊疫情慰問演出本周舉行

交匯點訊 停擺百余天之后,各大劇院終于在繁花似錦的五月迎來有序開放。作為江蘇的文化客廳,江蘇大劇院將自己“復出”后的首場演出獻給白衣勇士。經過近3個月精心籌備,“逆行者之歌——江蘇省致敬白衣勇士慰問演出”將于5月15日下午在江蘇大劇院上演。這是江蘇文藝工作者用藝術的方式向以2820名援鄂醫護人員為代表的最美逆行者表達崇高敬意與深深謝意。在排練現場,部分演職人員接受了記者采訪。

火速集結,一場無聲的致敬

“很激動,很久沒有站到真正的舞臺上表演了!”排練場上,在舞蹈節目《火速集結》里擔任領舞的青年舞者劉迦異常投入,走下臺時已渾身濕透?!痘鹚偌Y》講述的是疫情發生后,江蘇白衣戰士第一時間報名、爭相馳援武漢那一夜的動人場景?!凹兾璧腹澞吭谝慌_晚會中非常重要,它是一種無聲的表達方式,我們要通過獨特的形體語言來表現一線醫護人員不惜生命的奉獻精神。”作品時長不過三分鐘左右,但需要舞者呈現出更多的力量和情感。劉迦說,每次起舞時,諸如抗疫護士和男友隔著玻璃親吻這些具象的畫面都會在他的腦海里不停閃現,“我要把這些情感放在我的人物當中,才能讓我的動作、我的內心更加豐富?!?去年,一檔名為《舞蹈風暴》的綜藝節目跳火了一群長期默默堅持、對自己異常嚴苛的國內頂尖舞者,來自南藝的青年教師劉迦就是其中之一。“宅”在家的這段日子,除了練功的日常,他還堅持通過網絡的方式給學生授課??挂咭痪€涌現出的感人故事,一次又一次地沖擊著他的內心,也加劇了他內心對于舞臺的渴望。讓他欣慰的是,這場演出圓了他的夢,他可以走上屬于自己的“戰場”,用自己擅長的藝術的形式去致敬那些為大家遮風擋雨的人們。 “舞蹈最大的難度不在于技術!”18歲的陳園是南京市歌舞劇院的一位舞蹈演員,在一次又一次為《青春河》排練的過程中,她最大的收獲就是學著如何去更精準地把握舞蹈所要傳達的情緒??挂咭痪€,在與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的緊要關頭,到處都能看到青春的力量和擔當。作為00后,陳園希望自己今后也能接過接力棒。 “疫情期間,每次看到新聞都會在心里一遍遍問自己: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我能做什么?”直到接到了這臺慰問演出的任務,江蘇省演藝集團編導陳春華心里才踏實下來。忙活了兩三個月,他最大的感動來自演員們。“演員們真是特別給力!”陳春華告訴記者,幾個月脫離專業系統訓練,舞蹈演員的肢體和體能都會受到影響,而這次排演的舞蹈強度非常大,不少演員排練完第二天走路腿都打顫,但大家卻練得格外認真,“從他們的眼睛里,你就能看到大家為抗疫創作的欲望有多強烈!”

“若我歸來”,白衣戰士的真情告白

“若我歸來,請不要為我做什么接待。只想回家好好地睡上一覺,睜開眼后,自己還在……”彩排現場,響起了熱情而理性的聲音。站在臺上朗誦這首《若我歸來》的不是藝術家,而是魯翔、黃英姿、吳超等這幾個月來我們從新聞報道中經??吹降尼t務專家。作為2820名江蘇馳援湖北勝利凱旋的白衣勇士和奮戰在全省抗疫一線的80萬醫護人員的代表,站在舞臺上的他們是被致敬者,也是演出者。 “我離開辦公室的時候,特意把我的辦公桌和抽屜收拾干凈,其實就是擔心‘若我歸不來’,但是那個時候誰都不會說破的,也不會太悲情了。就想著如果真的回不來,有人幫你整理東西的時候,打開桌子是很整潔的?!贝丝淘倮收b《若我歸來》,江蘇省對口支援黃石醫療隊醫療救治組(專家組)組長、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副院長黃英姿回憶過往,感慨萬分。 “有一個84歲的危重老年病人,在經過多次治療后第一次下床做康復鍛煉,是我把他抱下來的,這個感覺真的特別開心!”參加本次演出讓來自江蘇省省級機關醫院的80后醫生徐劍想起了不少支援湖北的經歷,“若我歸不來,也如歸來一樣,倒下的是軀體,站立的是永愛”,徐劍醫生對著記者輕輕吟誦著《若我歸來》中他最愛的這一句。 “我沒有去過湖北,但能參加這場活動很有意義!”1993年出生的王亦欣在南京鼓樓醫院科研處工作。“說好的我不哭,花也不哭,在櫻花樹叢的濃郁中,找個無人處摘下帽子”,這是她在《若我歸來》中負責朗誦的部分,她特意詢問援鄂回來的同事,讓她們分享當初在剪掉長發時的真實心情?!八齻兏嬖V我這是一種使命,一種責任感!”異常平淡的語氣,讓她一下子找到了感覺。 《若我歸來》中,有一句是“若我歸來,最想吃的是媽媽做的味道”,這是江蘇省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前方指揮部副總指揮,南京醫科大學副校長、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院長魯翔剛到前線接受采訪時所說的話,現在依然給他最深的觸動。在魯翔看來,“逆行者之歌”是對白衣戰士的慰問,更是對一種精神的弘揚,“原本沒有想到會收獲這么多的感動,我們需要將這種感動化為行動,化為每一項具體的工作?!?/p>

文藝力量,折射家國情懷與人性光芒

抗疫期間,江蘇省廣大藝術工作者始終心系抗疫前線,把情誼揮灑于紙上,將心血傾注于筆端,把抗擊疫情中的感人場面、動容之情,轉化成4萬多件生動鮮活的文藝作品;在前不久舉行的致敬江蘇援鄂白衣勇士”書畫作品贈送活動中,1403位書畫家專題創作了2800余件書畫作品,贈予每一位江蘇援鄂醫務工作者。江蘇的藝術家還為援鄂醫療隊特別設計LOGO,陪伴和溫暖著白衣勇士,體現出“醫”“藝”同行、共同戰疫的信心和決心。 “我相信我們同飲一江水,我相信我們同流一片情。親愛的人,親愛的城,春回大地我們再相擁……”1月29日,抗疫歌曲《我相信》發布,一夜之間收獲“10萬+”點擊,整首歌從創作到進錄音棚不到48小時,包括歌唱家、主持人、南京小學生在內不同群體的南京文藝志愿者用歌聲唱出了南京和武漢兩座城市的人民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信心。“我唱的是第一句:‘只看見你的眼睛’。疫情期間大家都戴著口罩,唯一可以交流的就是眼神?!备枋种旌缯f,這將是《我相信》第一次在舞臺上正式演出,“我唱了30多年的歌了,但這一句在唱法上很樸實,因為它飽含著感情,不需要用技巧去處理?!?為了這臺慰問演出,著名編劇羅周特意將她在疫情期間創作的昆曲套曲《眷江城》改編成京、昆、錫、揚、淮多劇種戲曲聯唱,描繪奮戰在抗疫一線各個崗位上勇敢的人和感動的事。屆時李奕潔、孔愛萍、周東亮、李政成、陳澄五朵“梅花獎”得主將同臺“綻放”,以江蘇戲曲最強陣容致敬逆行者。 著名演員侯勇、海清將在演出現場講述《蘇醫生的故事》,陶澤如將領誦詩歌《中國力量》。 抗擊疫情,江蘇作家一直在行動,已推出《打開生命的通道》等10多篇中短篇報告文學作品以及《中國大考》《英雄兒女》等眾多詩歌散文作品,31位作家又奔赴江蘇13個設區市、69個采訪點開展“同舟共濟 戰‘疫’有我”主題創作采訪活動。江蘇省作協主席范小青也將在慰問演出現場代表江蘇作家群體向援鄂醫務人員致敬,“這幾個月時間,我和我們江蘇作家被打動最多的,就是醫護工作者的事跡。說實話,我們曾經迷茫,曾經慌亂,曾經害怕,卻因為有了你們,我們獲得了力量,看到了希望。雖然,偉大的作品,需要在沉淀、思考之后,但我們的心,已經深深地被你們所感動……” 據悉,演出實況將于5月16日16:00在江蘇衛視頻道播出。 實習記者 周永金 劉鳳雙 徐霖晨 交匯點記者 陳潔

【藝評】

戲曲遇見園林,一場回歸傳統的審美復刻

線下演出由于疫情而停擺,但這個“五一”假期里,戲曲演出卻以其獨特的復古姿態與觀眾們在園林中來了一次別樣邂逅。5月1日晚,駐場蘇州滄浪亭的園林版昆曲《浮生六記》開啟了今年的首場演出,在講述志趣相投的沈復、蕓娘夫婦快樂有趣又凄美的一生的同時,更向人們徐徐展開一幅清麗繁華的姑蘇風物畫卷。5月2日晚,泰州桃園陳庵的后花園內曲韻悠悠,琴聲陣陣,才子佳人,翩翩開戲。300多年前,清代著名劇作家孔尚任在此歷經十余年創作,三易其稿,完成了被譽為明清傳奇壓卷之作的《桃花扇》。300多年后,由江蘇省昆劇院藝術家們帶來的昆曲《桃花扇》在此地實景上演。5月1日至5日,京、昆、錫、揚四大劇種戲曲表演在一步一景、處處文韻的南京夫子廟景區精彩上演。王謝舊居、李香君故居、江南貢院……隨處可見水袖飄搖。此時的園林沉醉在鶯歌燕舞的名伶聲中,這一刻的戲曲則徜徉在小橋流水、曲徑通幽的雅致園林內。不得不說,同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群體創造的產物,同為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古典戲曲和古典園林自誕生之日起,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經歷各自全面繁盛的明清時期之后,再度相輔相成、水乳交融,歸根結底源自兩者本質特征一致且同源的審美意境。著名園林大師陳從周先生曾對他的學生說過,“學園林的人亦應學些昆曲”,這句話足以道出戲曲與園林之間的微妙關系。清代作家李漁在他的著作《閑情偶寄》中提出,園林講究布局結構,而戲曲也應該像園林一樣要布置得幽深曲折,直露中要有迂回,舒緩處要見起伏。李漁所強調曲折之致的理論,道出了東方美學的特征之一。就如同名角,正戲上場之前總得讓觀眾經歷一番小戲、龍套、配角的過場,方在千呼萬喚中上臺,一上臺便是驚艷亮相,博得陣陣叫好。同樣,園林中的入口處要么有假山擋著時隱時現,要么曲曲折折起伏錯落,使得在人們急切的盼望中經過一番曲折最終到達目的地時,由衷贊嘆不枉此行。 虛實相生、錯落有致,共通的美感是戲曲和園林結合的基礎。而擁有一座或多處戲臺,則幾乎是所有園林的標配。養家班,蓄歌伎,開曲會,曾是明清江南風靡一時的情景。甚至可以說,戲曲是在文人墨客的私家園林中孕育生長起來的。但同時,戲曲也在反復演繹著發生在園林內的傳奇故事。杜麗娘“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美麗愛情產生于自家“姹紫嫣紅開遍”的后花園,那里不僅有牡丹亭、芍藥欄,還有荼蘼架、金魚池,“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的慨嘆唱出了每個妙齡少女的心聲?!都t樓夢》中的寶玉、黛玉、寶釵在富貴繁華的大觀園成長,在那里幽雅凄清的瀟湘館、高雅簡樸的蘅蕪院相映成趣,稻香村、怡紅院等各色建筑風格迥異。滄浪亭,是蘇州現存最古老的園林,具有深遠的歷史文化感。南宋初年這里曾是名將韓世忠的住宅。韓世忠及其伴侶梁紅玉就是戲場上常演不輟的人物。及至清乾隆年間,蘇州才子沈復與其愛妻蕓娘在此度過了一段神仙眷侶般的生活,這段經歷被沈復寫進著名的《浮生六記》。時至今日,昆曲《浮生六記》在滄浪亭實景上演,演員與園林場景融為一體,仿似穿越到數百年前,在制作人蕭雁眼中,這正是一場回歸傳統的審美復刻。從劇場走向實景,戲曲與園林的組合以其獨特的審美和觀感,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重新獲得青睞。而從演員和觀眾的體驗看來,兩者都對實景演出有著溢于言表的好感。昆曲《浮生六記》中沈復的扮演者、江蘇省昆劇院優秀小生演員張爭耀表示,穿著厚底靴走在園林里,雖有各種不便,但每場演出都有無法復制的新鮮感。表演時他和園林互動,和花花草草互動,甚至和假山池水互動,一下子就把自己代入到那個年代。他回憶去年的演出,“秋天的蕭瑟讓我剛一出場就體會到沈復喪妻的凄涼感,連和我配戲的花旦都說我那次入戲太深了?!?觀眾素素看完園林版昆曲《浮生六記》后感覺自己也像故事中的人,親眼見證著沈復和蕓娘的甜蜜,感受著他們彼此的深情。同走同游,自己仿佛伸手便能握住蕓娘的手,開口便能和沈復對話,可是卻舍不得打擾,于是靜靜地陪伴,看他們喜怒哀樂。園林與戲曲,才子佳人的傳奇故事與浸入式觀演,多元化的賣點經過藝術手法疊加,成為中國文化一種獨特的審美體驗。10年前由著名音樂家譚盾和“昆曲王子”張軍共同擔綱制作的實景園林昆曲《牡丹亭》算是相當早的作品,該劇自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在上海朱家角課植園推出后,演出至今并不斷升級。張軍坦言,之前的版本更傾向于普及,用講故事的方法吸引觀眾,這一次提升、翻新后的經典再現,是堅定不移地“執今守古”,是去探尋420年前昆曲鼎盛時期最美好的樣貌。希望制作者們能謹慎選擇合適的題材,打造出更多高品質的實景演出,帶給觀眾更加真實可感,立體化、沉浸式的觀劇體驗。 交匯點記者 高利平

【新潮】

鄉村的聲音

文 | 馬衛

鄉村的吆喝

童年時,農村窮,于是農閑時光,手藝人就走村串鄉,尋找生活。 他們手中,大多拿著兩塊鐵片,一般是木匠報廢的舊刨鐵,兩片一敲打,就會發出叮叮當當的聲音,接著會聽到這樣的吆喝—— 舊棉花 新棉花 彈一床鋪蓋一塊錢 嫁女兒 娶媳婦兒 五床六床不多 八床十床不少 不熱烘不要錢 這是彈匠,背著一張巨大的彈弓,而且他們頭上一年四季戴著帽子,所以特別好認。那時的農村,鋪蓋、棉絮是重要財產。嫁女,棉絮、鋪蓋越多,越有面子,顯示家底厚實。 但那年代,有幾家家底厚實呢?只不過打腫臉充胖子罷了。 剃頭匠來了,老遠就能聽到他的吆喝—— 光頭一毛錢 平頭一毛五分錢 偏分頭兩毛錢 嬰兒頭五分錢 禿子不要錢 哈哈,聽的人樂了。鄉村有鄉村的幽默。那時,我們常花一毛錢剃個學生頭,所謂學生頭,近似于現在的阿福頭,比較簡單。四周剃光,前面留一塊菜地。 最愛吆喝的,是補鞋匠。 那時的農村,要補的鞋,一是膠鞋,以黃色的解放牌為主;二是涼鞋,硬塑料的;三是雨靴,這個能穿上的人極少;四是皮鞋,那是奢侈品了,更是難得。知青和大隊干部才有。 所以,補鞋匠吆喝了,肯定有人來補鞋。大多是臭哄哄的黃帆布膠鞋。最高興的,是我們這些孩子們,補鞋匠來了,可以找他買做彈弓的橡皮筋。有了彈弓,就可以打麻雀,男孩子們都喜歡這種游戲。 爛盆子 破盅子 碎罐子 有來補不? 這是補鍋匠的吆喝。 他不僅會補鍋,灶上用的,瓷的,鐵的,都能補。那時鋁合金制品幾乎沒有,塑料用品也極少,所以炊具中以木制、陶制、鐵制為主。極窮的人家,碗是一人一只,摔破了,缺了,就得補。 鐵鍋用久了,漏水,也得補。 那年代,最能吆喝的,是收廢品的。 有廢舊賣不? 可給錢,可換東西。一把舊鐮刀,換兩塊硬糖。一只舊鋤頭,換一包餅子。 我們聽得心癢難受。那年代,農村孩子根本沒有零食。所以,這樣的吆喝,無異于誘惑。于是我們在家中極力尋找能換糖和餅子的東西,可是常常失望,因為家里的舊鋤、舊刀、舊鏟等等,父親常帶到鐵匠鋪去淬火,又變成了新的。 鄉村的吆喝聲中,還有來做小買賣的。 大針小針 各色彩線 花布紅布 有油有鹽 來買呵! 這吆喝聲,最受少女、少婦們歡迎。那年代,連線也是以黑、白、灰、紅為主,難得有銀色的,黃色的,綠色的。她們愛扎墊底、襯領,得有五顏六色的線才成。 現在的鄉村,吆喝聲,已經絕跡。

鄉村的勞動號子

上世紀70年代,農村里聽得最多的是抬工號子。那時,修水庫,修房子,修水堰,修機耕道,修拱橋,都需要大量的石條子、石墩子,或大石塊,沉重,一個人是扛不起的,有時是兩人,有時是四人,最多的是八人,把石條子石礅子大石塊運到工地現場,就要吆喝抬工號子。 號子不是唱出來的,而是吆喝出來的。更通俗一點說,是“吼”出來的。吼,是沖口而出,迫不及待,帶有一股氣勢。 腳走齊呵,嘿著 不要閃呵,嘿著 向左轉呵,嘿著 別拐反呵,嘿著 抬工號子是鄉村最常見的勞動號子,除了和聲外,內容都是根據現場情況隨口編,類似于相聲中的“現掛”。所以帶頭吼號子的人,一定是個“精靈”人。這個人還有“官銜”,叫“杠頭”,比其他人身份高。如果是給私人干活,他拿的工錢,應比其他人多一至兩成。 那時農村建房,都是穿架結構,木、土、石為主建材,要上大梁,沒有起重機,也難不住農村人,他們自制滑輪,把至少一丈二或更長的松樹、柏樹圓木吊起來,就要有人統一指揮,吼號子。 帶頭吼號子的,一般是木匠,因為能修房子,是鄉村木匠的驕傲,是他技術成熟的體現。如果一個鄉村木匠一輩子沒有成功修造過一間房子,會被同行蔑視,被戲稱為“爪爪木匠”,意指手藝不到家。 因此,這時主建木匠師傅手一揮,吼道—— 加把力呵,嘿著 往上扯呵,嘿著 修新房呵,嘿著 娶婆娘呵,嘿著 上了梁,主人家會撤糖果、花生、瓜子和鎳幣分分錢,放鞭炮,這些都是孩子們最喜歡的,讓我們瘋狂,像過年一樣快樂。我因為手腳慢,常搶不到,但同樣激動,只要聽說哪家修房上梁,就像戰士聽到沖鋒號,不顧一切奔去。 魯訊先生說,這是“吭唷吭唷”派,最早的詩。我非常贊同,文學來源于勞動,來源于勞動人民內心的吶喊。 那時的路窄,物沉,如果沒有號子統一步驟,沒法搬運,建設。號子是勞動的產物,也是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 這些號子,隨著農村機械化、自動化,漸漸失傳,但那高亢的飽含辛酸和苦難的聲音,永遠回蕩在我的記憶里,那些力與美的歌唱,已深深烙進我的脈管。

鄉村的器樂

上世紀70年代,鄉村沒有真正的器樂。如果硬要說有,那就是響器,黑水凼叫嗆嗆器,因為是兩爿銅做的鈸,發出的聲音是“嗆,嗆,嗆嗆嗆”,故得名。配套的還有鑼,小鼓等,作用有兩個:送死人上坡;喜慶的事,比如迎娶新娘子,迎接知青下鄉,糧食豐收了給大隊或公社報喜。 當年的黑水凼,只有兩個人會器樂,一位叫龍國勛,會吹笛子,他讀公社初中時老師教的。笛子是自己做的,音不準。據說,他前前后后做了100多只,但沒有一只音是準的。他爸罵他糟踏竹子,還用竹條子打他。那年代的農村,竹木也珍貴。 大隊小學有位民辦老師,叫吳二胡,因為他會拉二胡,自己制的。做二胡需要馬尾上的毛,只有軍區養有馬,為了得到這毛,他托了無數的人。最后是他姐夫的老表的姑姑的兒子的同學,是公社的武裝部長,和駐軍有工作聯系,才扯到了幾根馬尾上的毛送他。 二胡做成了,但他拉不出一首曲子,那音就是“殺雞殺鴨拉鋸條”,但他有空就一個人拉,沒人聽。 后來大隊小學分來一位“工農兵學員”,縣中師畢業生,教音樂。 學校有臺破的腳踏風琴,音樂老師專用,上課時叫男生抬到教室。風琴常罷工,她只好清唱,比如《我的祖國》《翻身農奴把歌唱》等當時的主旋律歌曲。 她還有部手風琴,僅限于文藝演出時用。這是正經八百的黑水凼第一部樂器。但她只會演奏一首曲子——前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名曲《小路》。 一條小路曲曲彎彎細又長 一直通向迷霧的遠方 我要沿著這條細長的小路 跟著我的愛人上戰場 可是,就是這樣“革命”化的歌曲,一樣受到指責:有濃郁的小資產階級情調。她受到了批評,不準再演奏演唱,手風琴隨后被束之高閣。 鄉村的器樂,太少,因為總體上,農民的文化還是較低。還因為沉重的生活擔子,壓得喘不過氣來,吃不飽飯,還談啥音樂?《樂記》曰“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 受外界事物的影響,人的思想感情產生了變動,就會用“聲”表現出來。物質貧乏,思想受制,鄉村不可能有太多的器樂產生。隨著經濟的發展,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我在農村家里見到有吉它,有電子琴的,已占了相當比例。在鐵峰山上,我還見到一戶農民家有電吉它,他家讀職高的孩子買的。 鄉村器樂越來越多,因為當代農村,有更多的歡樂需要抒發,有更多的幸福需要演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始兴县| 淮阳县| 白银市| 乌兰察布市| 祁阳县| 新营市| 宁武县| 五莲县| 五华县| 金溪县| 栾城县| 舟山市| 万载县| 德化县| 临邑县| 且末县| 荃湾区| 灵武市| 新密市| 卢湾区| 平顶山市| 延长县| 柞水县| 西盟| 灵宝市| 韶山市| 色达县| 日喀则市| 响水县| 丹寨县| 利津县| 中西区| 南通市| 社旗县| 洞口县| 北票市| 渝北区| 望都县| 鱼台县| 墨竹工卡县| 桓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