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趨勢之下,AI+和+AI有什么差別?AI的發展會對就業市場產生多大沖擊?11月8日,在騰訊2017全球合作伙伴大會“創想·人工智能”論壇上,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主持,助理來也CEO汪冠春、匯醫慧影CEO柴象飛、三角獸聯合創始人兼董事長馬宇馳、回收寶 CEO何帆以及拼多多 CTO陳磊等AI企業高管,從推進AI應用落地的實踐中,對以上話題給出了他們各自的答案。

從左至右依次為:司曉、汪冠春、柴象飛、馬宇馳、何帆、陳磊
兩條路徑:技術公司AI+,傳統企業+AI
隨著AI技術在醫療、零售、翻譯和機器人等行業的應用落地,AI創業公司是切入到傳統行業,替代傳統行業;還是傳統行業公司升級本身,成為具有AI能力的公司,成為當下很多企業焦慮的問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公司輸出能力,實現互聯網+,傳統企業運用互聯網技術,實現+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時代相似,在AI的發展的熱潮中,AI+和+AI我覺得必定是同時存在的,但二者區別在哪里?”
汪冠春、柴象飛、馬宇馳、何帆、陳磊等人在自身業務發展中見證了AI賦能傳統企業,并認為AI技術公司和傳統企業并非零和博弈,AI公司可以專注于技術輸出,幫傳統企業實現效率和用戶體驗提升,實現AI+傳統企業可以引入AI能力,運用AI技術,實現+AI。
汪冠春認為:“以助理來也為例,我們現在正在輸出AI能力,把秘書在線化和智能化,為行業帶來辦事升級。在沒有AI的時候,不是每個人都有秘書的。別的秘書人員在企業中最多能同時辦事3-5個領導。但有了AI技術以后,很多年輕人可以享受秘書,很多老年人生活也可以有一個助理,那些優秀的秘書可以同時辦事100個,500個老板,這就是AI技術帶來的價值和效率提升。所以,初創的AI公司可以與已經有了很好的線下基礎的公司合作,針對這個場景和領域,用AI技術做效率和用戶體驗的提升,,最終可以實現Make AI Everywhere,未來不再有這家公司是傳統公司還是AI公司,而是所有公司都有本身特定的場景,都具有AI的能力。”
馬宇馳和柴象飛對此體現認同,他認為:“AI需要跟傳統行業和其他非技術行業結合,在我們來看,AI就像水和電一樣的基礎設施,通過AI技術輸出,提升行業的用戶體驗,節省了成本。”柴象飛同時提醒道:“AI技術在賦能傳統行業的時候也會遇到問題,在醫療和AI的結合領域,可能會各自的能力占半,有時候行業的能力甚至比AI的能力多一些。”
AI工具化:創業公司借力巨頭
司曉又拋出:“對于不管是國外的谷歌、微軟還是國內的BAT,很多巨頭都在開放本身的AI能力,圍繞核心業務構造更好的AI生態鏈。巨頭和AI創業公司之間應該如何定位本身的角色,進行產業結合?”
陳磊認為:“巨頭有海量的數據,能更精準捕捉用戶的需求,并能夠把用戶的需求,向合作方輸出,對我們創業公司非常有價值。”
在汪冠春看來:“對AI公司來說,底層框架和基層必然是跟騰訊這樣的大公司合作。AI垂直化去發展很好,不但給創業公司創造機會,垂直化可以得到更多的領域知識,可以深入大業務場景傍邊,也可以更好訓練AI引擎。”
“巨頭和創業公司之間可以是一個很好的共生關系。騰訊這樣的公司,手上有非常多的數據,騰訊也有它不能覆蓋的地方。騰訊這種大公司要做的,就是把AI做成工具箱一樣,再往上覆蓋各種垂直的行業,鞭策AI技術在各種場景的應用。”柴象飛則體現。
替代還是賦能:對AI保有危機意識
對于很多普通人關注的AI會對就業市場產生多大沖擊?汪冠春、柴象飛、馬宇馳、何帆按照本身的業務推進,認為AI可能會帶來一些工種的更替,但對人類更多是賦能,幫手人類實現效率提升,不消過于擔心人類會被AI取代。
汪冠春體現:“知識型內容可以被AI化,每個知識型人才通過AI可以獲得第二個大腦,變得更強大”柴象飛認為:“在醫療行業,AI替代醫生的事情是不大可能發生的,我們所做的事,就是讓更多的醫生把基礎的工作分給AI,從而有更多時間和精力為患者提供心理咨詢等其他深層次辦事,提升患者的就醫體驗,改善醫患關系。”何帆更樂見AI時代的到來:“AI的出現會讓人花更多的時間去追求人存在的意義。”
對此,陳磊則體現謹慎樂不雅觀:事實上,歷史上的每一次產業升級,都會有毀掉一批人的可能。就像蒸汽機的發明雖然產生了司機這種當時的新工種,但是大部分馬車夫最后沒有成司機,度過了悲慘的一生,但人類的偉大之處在于上一代的悲劇,不才一代會被修復。今天一些職位或勞動方式被取代得越快,會更早教育我們的下一代,越早接觸AI,使用AI,我們能越快度過產業升級的陣痛。目前短期來看,我覺得AI對勞動市場的沖擊是灰心的,但是長期看是一個積極的過程,目前我們這一代人還是要有危機意識。”